春節習俗:「吃」法不同 喜當頭
春節習俗:「吃」法不同 喜當頭
生肖文化
全國各地的人們是怎麼以“吃”來迎接新年,我們湖北人又是怎樣吃得特別,吃出紅火的“巧板眼”,讓記者帶著你來次全國“過年饕餮”大搜索。
“吃”出團圓:千湖之省,五穀豐登
作為“九頭鳥”的湖北人,福氣好,不僅處在千湖之省,魚米之鄉,好吃的多,吃得也更用心。春節第一餐,湖北有的地方必定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年輕的學子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要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荊州、沙市一帶,第一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兩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個別地方在開年的頭三天不能煮生米,要吃過年時吃剩的飯菜,企盼“有吃有剩”。後來演變為家家煮麵條、豆絲、糍粑當頓。不能向外潑水,也不能掃地,以免走了“財喜”。
到了元宵節,家家戶戶都要炸春卷。元宵節的晚上,人們還要用糯米粉和豆沙餡做湯圓食用,以預祝一年工作圓滿、順利。春節期間,人們還要吃糖炸年糕,以象徵新年生活甜蜜、高昇。
“吃”法新鮮:創新飲食,心意盡現
中國人過年,最重視的是哪餐飯?當然非團年飯莫屬。
全國各地吃團年飯的喜慶勁兒都差不多,但是說到特別新穎的吃法,各地都不同。
浙江人愛甜食,製作的凍米糖是農家正月招待客人饋贈客人的食品之一。提前一個月左右,將糯米蒸成八成熟,為了顆粒清爽,適當使用一點食用油讓糯米有油性,攤涼曬乾,再將紅薯切碎,煮熟去渣,最後煉製成非常粘稠的糖料備用,在適當的火候下,將糯米炒成米花,米花在鍋中加入糖後攪拌,放在方木盒子成形壓實,最後,切片就製成了,密封儲放在陶瓷的酒罈甕中。
古往今來,潮汕人家在家宴筵席上,大蒜是必不可缺的美蔬。潮語“蒜”與“算”諧音,潮家世代相沿除夕、元宵吃蒜,祈求著家庭經濟富裕“有錢算”。
山西郊縣農家更特別,晉陽一帶,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風俗,謂“吃翻身瓜”。在年終時,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內,用以祭祀祖先,俗稱“隔年撈飯”。
湖南各地的年飯也有特別之處,株洲、衡陽等地民間吃團年飯,蔬菜不用刀切碎,隨便用手撕一下即可,吃時也不咬斷,而是慢慢地吃進去,意為祝父母長壽。邵陽、懷化等地,吃團年飯時,不吃白菜,忌諱“一年白過了”。
相關內容: 春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