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習俗:「拜」法不同 禮為上

春節習俗:「拜」法不同 禮為上

春節習俗:「拜」法不同 禮為上

生肖文化

拜之源:“拜年”始於元朝,“年”竟是怪獸

閒馳驟,拜年直過燒燈後。——元·歐陽玄《漁家傲》

為何除夕家家戶戶都點燈?拜“年”的習俗到底拜的是什麼?

傳說遠古時有一種怪獸,頭頂長角,口似血盆,頭大身小,身長十數尺,眼若銅鈴,來去如風,嗷叫時發出“年年”的聲音,故名年獸。“年”每逢臘月三十都要竄出山林,禍害居民。無奈,人們只好在每年的臘月三十這天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裡,以避傷害。直到初一早晨,“年”吃飽肚子揚長而去以後,人們才放下心來,開門出見,互相拜賀,慶祝“年”獸退走——久之,“拜年”之俗遂成。

大概在元朝時,“拜年”一詞在民間就出現了。我國史籍中,關於古代拜年的記載有很多。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一書中記載有:“正月元旦,家長少畢拜,姻友投箋互拜,曰拜年也。”

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有云:“……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代陸容《菽園雜記》也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歷史的長河流至今日,拜年已成了人們相互之間的問候和祝福,“互拜”也就成了拜年的核心。

拜之序:開門炮後接神仙,方才出門拜年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宋·王安石《元日》

拜年之前的序曲很重要,這就像是我們的傳統京戲,一陣熱烈的開場鑼鼓之後,主角兒才會踩著點兒出來亮相。 

首先,要把壓歲的餃子吃完,還要在大門上貼上對聯、門神,換上桃符。然後,再放一通鞭炮——也稱“開門炮”,落得紅紅的紙屑滿地,把拜年的氣氛一步步烘托得足足的,這才能夠出門拜年。

放過開門炮,各家男女穿新衣,家中中堂懸掛祖宗圖像,先拜祖宗,再拜灶神、簷頭神、白虎爺、井神、土地神、財神這六神。民間認為這六位神祇,是每家的保護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業興旺。拜過六神後,再 “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後移到室內,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而後方才出門拜年,拜年的先後次序,根據彼此關係親疏而定。一般大年初一晚輩給長輩拜年,祝願長輩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新年後給親戚拜年,一般的規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親戚。

拜之禮:新衣紅色為辟邪,壓歲錢原為壓祟錢

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 ——清·吳曼雲《壓歲錢》

過年時,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要將事先備好的“壓歲錢”賜予晚輩,寓意“壓歲祈福”。相傳“壓歲錢”能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故又稱“壓祟錢”。晚輩得到“壓歲錢”即可平安度過新歲。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民間百姓將“壓歲錢”放置孩子枕頭下,正是為了“壓祟”。

過年穿新衣,最好是紅色新衣:舊時拜年時,婦女們大多新裝盛飾,頭上簪了紅絨蝙蝠、小聚寶盆或鮮艷的絹花;老太太們的髮髻上也簪了紅石榴花;男孩兒都要換上長袍、馬褂兒或坎肩,以及新鞋、新帽;女孩都要穿上大紅、大綠的旗袍。這不僅渲染喜慶,還帶著傳統意義上的趨吉避邪的意思。

著新裝的同時,別忘了理髮,俗語說“有錢沒錢,剃頭過年”,拜年時,必須將頭髮收拾乾淨整潔。

拜之式:賀年卡與團拜 古代便有“前身”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明·文征明《拜年》

這首詩中所言的“名紙”和“通謁”,民俗學家認為,即是現今賀年卡的前身。

自宋代起,那些交遊廣的士大夫們感覺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於是拜年時,對那些關係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

現在,每年春節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都要舉行春節團拜會,屆時黨和國家領導人向全國各族人民、港澳同胞、台灣同胞以及海外僑胞拜年,並與各界人士歡聚一堂,辭舊迎新,共慶新春。但也許很多人不知道,春節團拜是我國古已有之的春節習俗。過去,為避免親友眾多而致往返奔波勞累,拜年的人要圍成一圈,聚首一堂,一次性地彼此拜年。“團拜”之風盛於清代官場,至今仍為行政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所沿用。

相關內容: 春節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生肖文化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