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大部分少數民族的節日跟我們很不一樣。比如錫伯族,雖然只有東北或者新疆部分的居民,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獨特民俗。比如春節,雖然他們也會過,但是他們的春節習俗跟我們還有很大的區別的。今天就讓小編給你們講講錫伯族什麼時候過節,他們過節風俗又是什麼。
同樣是過春節,錫伯族也有自己獨特的風俗。他們的春節,亦為農曆正月初一,可錫伯族稱春節為「阿木巴阿聶」(即:大年),燦爛的節日文化頗具特色。
在錫伯族的節日風俗裡,過大年前,也要先過小年,而且比較隆重而認真。實際上錫伯族的春節,從小年就正式開始了,節日之風俗十分講究。所謂小年,就是春節前農曆臘月(十二月)二十三日,白天清掃室內外,貼紙花,辦年貨,張貼春聯和門神……忙乎得熱火朝天。然後,擺上供品祭祀祖先,有的地方還要到祖先墳上打掃積雪。晚間,最重要的是送灶王爺。當日晚飯後,取下貼在牆上的灶王爺、灶王奶奶畫像,把溶化的灶糖抹在他們嘴上。然後,將其與高粱秸做的小馬車一起燒化,讓他們乘著神馬車趕緊搶個好時辰升天。同時,一家人一齊跪下叩頭,祖母代表全家禱告:「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每年農曆除夕前,家家都要殺豬宰羊,趕做各種年菜、年餅、油炸果子等,供放在灶神爺位前。按照錫伯族習俗,年三十要烙好一個月吃的「發拉哈額分」(發麵餅)、燉制一大罐「薩薩罕索吉」和「車勒」(菜餚),因為整個正月是不允許動刀動灶的。除夕晚上,全家一起坐下來動手包餃子,這和漢族習慣差不多。正月初一五更時分,才能餃子下鍋,全家吃團圓辭歲餃子,這是一年當中最為熱烈而隆重的喜慶時光。
大年初一,各家爭先恐後,走家串戶,互相拜年。全宗族男子中的晚輩,在早飯前要給自家的祖宗及長輩逐一拜年,飯後還要向家族當中的各位長輩拜年,謂之「迎新春」,這種風俗年復一年、一代一代承傳下來。錫伯族的春節,與漢民族的一樣熱熱鬧鬧,最特別的莫過於農曆除夕祭「喜利媽媽」,家家戶戶都要供奉「喜利媽媽」。
「喜利媽媽」,是保佑錫伯族子孫繁衍和家宅平安的象徵女神。大年初一要隆重祭祀,求她保佑全家平安、人財興旺。「喜利媽媽」是一條兩丈多長的紅絲繩,上面掛著弓箭、紅綠布條、羊髀骨、吊籃、靴鞋、木掀、銅錢等物。一張小弓箭,表示生了一個男孩,期望他繼承先輩傳統,長大成為能騎善射的英雄;一條彩色布條,表示生了一個女孩,希望她日後精通女紅,成為賢妻良母;掛一個小吊籃,象徵娶了一個兒媳,盼望她傳宗接代早生貴子;在吊籃旁掛小靴小鞋,是說這一代子孫眾多,香火鼎盛;掛木掀,記錄著一年的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在小弓箭邊掛一個銅錢,表示這個男孩成人後會理財,使家道興隆;掛一個小帽子,就表示這個男孩後來當了大官;掛一塊髀骨,則表示新一輩的開始。兩個髀骨之間的小弓箭、彩布條和吊籃數目,就是同一輩男子、女子和兒媳的數目。
「喜利媽媽」是錫伯族家族繁衍的記錄,也是家祖崇拜的神聖之象。「喜利」,在錫伯語中是蠶絲的意思,而「媽媽」則是人類繁衍生息的主角。把家族歷史的記錄和供奉祭祀的主體稱為「喜利媽媽」,表明了錫伯人對子孫延嗣的美好祝願。
初二,家家戶戶一定要吃長壽麵,祝願平安健康,是一年中最為主要的方面。而此時,男人們已經拜完年,之後婦女也要先給本宗族的長輩一個個拜年,過大年的一系列活動由此全面而熱烈地展開,具有濃郁神秘的民族特色。
然後,媳婦開始外出拜年,第一家就是自己的娘家,丈夫一定要伴隨著一起去,而且要拿著上好禮物。但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必須在太陽落山之前趕回來。大年初五,這一天也必須要吃一頓餃子,叫「捏破五」,意思是把人與人之間的「隔膈」,都能捏合在一起,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裡,一切圓圓滿滿、順順利利,運氣更好,日子過得愈加紅火。
春節期間,年輕人在一起舉行各種文體、遊藝活動。正月十六,是錫伯族的抹黑節。一大早,年輕人就準備好隨身帶著鍋底灰攪油做成的黑灰,對長輩和老人先問好,然後走到長輩面前跪下,以示尊重;跪下來之後,把準備好的黑灰輕輕往對方臉上抹一點,相視而笑。家中的其他年輕人,不論男女,爭先恐後相互塗抹,沒有例外。後來,抹黑節現在主要已經成為青少年之間的一種喜慶娛樂活動。實際上,正月十五晚上,十二點過後,抹黑節就開始了。淘氣的小孩往往趁同伴不注意把對方的臉抹黑。第二天被抹的小孩如果不照鏡子就跑出去,會莫名其妙地被所有的人笑話,人們有時候還會用黑灰在臉上畫出各種千奇百怪的圖案,頗有錫伯民族文化的色彩。
錫伯族春節,正式結束是農曆二月初二。這一天,錫伯人收起「喜利媽媽」,吃完豬頭肉,收回過節的心緒,宣告錫伯族的春節已經過完,就要開始備耕生產了。
看完了上面的講解,相信大家對錫伯族這個民族也有了一定的瞭解。雖然跟我們漢族一樣,他們也會過春節,但是很明顯大家的春節習俗還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