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二首》:兩首連讀才能察作者謀篇之妙

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二首》:兩首連讀才能察作者謀篇之妙

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二首》:兩首連讀才能察作者謀篇之妙

古代典籍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 。中國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 累贈為太傅、舒王,謚號「文」,世稱王文公。在文學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其詞寫物詠懷弔古,意境空闊蒼茫,形象淡遠純樸。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二首》,一起來看看吧!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

王安石〔宋代〕

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一水 一作:一手)

桑條索漠楝花繁,風斂餘香暗度垣。

黃鳥數聲殘午夢,尚疑身屬半山園。

這兩首詩是題寫在湖陰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這一首詩用典十分精妙,讀者不知典故內容,並不妨礙對詩歌大意的理解;而詩歌的深意妙趣,則需要明白典故的出處才能更深刻地體會。

第一首前兩句寫楊家庭院之景,上句寫庭院的潔淨,下句寫庭院的秀美。後兩句寫楊家周圍的自然環境。本詩描寫湖陰先生庭院和環境之美,也讚揚了湖陰先生愛勤勞、愛潔淨、愛花木和熱愛自然山水的良好品性和高尚的情趣。 本詩的特點是熔寫景寫人於一爐。全詩寫景,前兩句是庭院之景,乾淨無苔是由於主人的「長掃」,「花木成畦」是由於主人的「自栽」,寫景又寫人。

後面句寫自然環境之美,水「將綠繞」,山「送青來」,自然山水如此有情,也表現了主人愛好山水的情趣。描寫景物亦以表現人,寫景見人,人於景中,表現了客觀景物的美,又寫出了人的美,頗有一箭雙鵰的感覺。

其次運用映襯和擬人手法。如果說庭院的美是人工創造的美,那麼環境的美是天然施設的美。兩者互相映襯,組成了一幅內與外、人造與天然美結合的完美的境界。特別是後面一聯,把山水擬人化,青山為主人送來秀麗的風光,居然闖門而入,把主人對自然景物的愛和自然景物對主人的愛融和一起,生動地表現了主人愛美的情趣,因而成了傳誦的名句。

「一水」「兩山」被轉化為富於生命感情的親切的形象,而為千古傳誦。但後二句所以廣泛傳誦,主要還在於這樣兩點:一、擬人和描寫渾然一體,交融無間。「一水護田」加以「繞」字,正見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環繞著綠油油的農田,這不恰像一位母親雙手護著小孩的情景嗎?著一「護」字,「繞」的神情明確顯示。至於「送青」之前冠以「排闥」二字,更是神來之筆。它既寫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撲向庭院而來!這種描寫給予讀者的美感極為新鮮、生動。它還表明山的距離不遠,就在楊家庭院的門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動人的,是寫出了山勢若奔,彷彿剛從遠方匆匆來到,興奮而熱烈。所有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徵,而這種種描寫,又都和充分的擬人化結合起來那情調、那筆致,完全像在表現「有朋自遠方來」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顧不得敲門就闖進庭院送上禮物。二者融合無間,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經錘煉又無斧鑿之痕,清新雋永,韻味深長。二、這兩句詩也與楊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聯裡,已可看到一個人品高潔、富於生活情趣的湖陰先生。所居僅為「茅簷」,他不僅「掃」,而且「長掃」(即常掃),以至於「靜無苔」;「花木成畦」,非賴他人,而是親「手自栽」。可見他清靜脫俗,樸實勤勞。這樣一位高士,徜徉於山水之間,當然比別人更能欣賞到它們的美,更感到「一水」「兩山」的親近;詩人想像山水有情,和湖陰先生早已締結了深厚的交誼。詩以「書湖陰先生壁」為題,處處關合,處處照應,由此也可見出詩人思致的綿密。

過去人講王安石此二詩,只注意其第一首,其實第二首亦有佳處。第二首的佳處,乃在作者眼耳自身的通體感受,都被濃縮在二十八字之中。所寫雖片刻間景象,卻見出作者體物之心細如毫髮。「桑條索漠」猶王維《渭川田家》所謂的「蠶眠桑葉稀」i指桑葉少而顯得冷落無生氣,屬枯寂之靜態,「柳花繁」者,猶晏殊《踏莎行》所謂的「春風不解禁楊花,亂撲行人面」,屬繽紛之動態:此一句訴諸視覺。「風斂餘香暗度垣」乃寫嗅覺而兼及觸覺,不但花香入鼻,連微風送爽也寫出來了。第三句寫午夢初醒未醒時偶然聽到鳥啼,則在寫聽覺時兼涉愈覺。最後一句點明身在何處,卻從反面說開去。這末一句不僅寫出作者同楊德逢彼此不拘形跡,而且連賓至如歸的情意也和盤托出,真是「夢裡不知身是客」了。

總之,此二詩前一首於著力處見功夫,後一首卻於平淡處見火候。必兩首連讀,始能察作者謀篇之妙。只選一首,似不無遺珠之憾。

相關內容: 王安石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代典籍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