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我國古代詩歌史,不難發現宋代以前一直強調的是「詩言志」或者「詩言情」,直到宋代才出現了大量優美且富有理趣的哲理詩。如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朱熹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陸游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可謂數不勝數。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登飛來峰》,便是宋代詩歌中很經典的一首哲理詩。它出自宋代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之手,是王安石早年初涉宦海途經杭州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與前面所說哲理詩相同的是,王安石的《登飛來峰》也是美在它的情景交融,觸景生理,景理渾成。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王安石的這首《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首先,詩的第一句「飛來山上千尋塔」,意思是說,飛來峰上有一座很高很高的塔。因為這裡的「尋」,是古代的長度單位,八尺為尋。所以我們可以得知它其實與李白《夜宿山寺》中的「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一樣,旨在用誇張手法突出飛來峰上的古塔之高,同時也表明了自己的立足點之高。
然後,詩的第二句「聞說雞鳴見日昇」,即聽說雞鳴時分在高塔上可以看到旭日東昇的輝煌景象。從所描寫的景象來看,它與李白的「手可摘星辰」一樣,依然是從側面烘托古塔之高,包括立足點之高,以及為下面的「自緣身在最高層」起到了鋪墊作用。
從哲理的角度來看,王安石虛寫在高塔上看到旭日東昇的輝煌景象,其實也表現出了他作為一個青年朝氣蓬勃的一面,以及反映出了他對大好前途的美好憧憬。當然,深遠來講,古人常有浮雲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這裡的「聞說雞鳴見日昇」,也隱喻了王安石胸懷改革大志的決心。
而王安石的這份決心,便是源於他能夠「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即不怕層層浮雲會遮住我遠眺的視野,因為我已經站在飛來峰頂千尋塔上。雖說王安石這兩句與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相似,都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但王安石更多的是表現出了一種高瞻遠矚的氣概。
另外,從表現技法來看,它其實與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脈相承,都是在告誡世人之所以會被事物的假象所蒙蔽、迷惑,是因為沒有做到全面、客觀、正確地去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即要識廬山真面目,需身在最高層。
綜上所述,雖然王安石的這首《登飛來峰》,只有短短四句二十八字,卻形象地揭示了「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道理,同時也反映了王安石不畏困難,胸懷寬闊,高瞻遠矚的一面,以及還從側面反映了王安石後來勇於改革的豪邁氣魄和堅強意志。總的來說,它是值得我們一讀的哲理名篇。
相關內容: 王安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