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王安石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北宋詩人王安石是眾所周知的歷史人物,是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其中有一首思鄉憂國的七律詩,讓後世人讀之蕩氣迴腸,尋思良久。
這首詩即是《葛溪驛》,詩曰: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來照秋床。
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
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淒涼。
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
王安石祖籍江西,慶歷二年(1042年) 那年他二十二歲,榮中進士第四名,早年歷任浙江、江蘇、安徽一帶的知縣、通判、知府等官職。皇祐二年(1050年),王安石從臨川赴錢塘,途經江西弋陽,是夜留宿葛溪驛站中,驛站是古代官府設立的馬站以及官員旅舍,那一夜他徹夜難眠,面對秋風殘月,愁緒萬千,寫下這首詩,或許正與李白的《靜夜思》有異曲同工之感。
詩人面對缺月疏桐,四顧寂寥,難免驟生思鄉之情,離別家鄉數載,羈旅他鄉,本想借明月寄托對家鄉的思念,只是月色昏暗,甚是掃興,床前計時的漏壺滴水聲,聲聲入耳,顯得夜的深長。
詩人在思鄉之餘,又轉而寫出了憂國之思,面對人民疾苦、國力虧損,情不自禁在發出了心中的感慨。王安石在地方任職期間,早已意識到宋朝所面臨局面是「內則不能無以社稷為憂,外則不能無懼於夷狄」,這也為後來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埋下伏筆。
這首詩借景抒情,將詩人憂國憂家的愁緒表現得淋漓盡致,王安石這愛國主義者形象躍然紙上,後世人讀之總是感同身受。儘管後來王安石的變法存在不盡人意,其評價褒貶不一,然而,這首詩卻讓我們看到的是一位憂國憂民的正派官員,傳遞著一種正能量。
相關內容: 王安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