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是北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也是文學家、思想家。他在文學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晚年時期的詩風重煉意,又重修辭,被稱為「王荊公體」。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王安石所作的《元日》吧。
01
王安石的文學成就,歐陽修曾寫詩讚道:「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對他的評價可謂很高。王安石不僅是一位藝術家,更難能可貴的是,為了實現利國利民的偉大抱負,積極響應「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置個人得失和榮譽不顧,大力實施「熙寧變法」。
王安石變法失敗,既有其個人原因,像毛先生所說:「而卒以敗者,無通識,並不周知社會之故,而行不適之策也。」大體是說他對於整個社會的實際情況,瞭解的太少而又不知變通,然後急於求成,盲目實行一系列政策,最終在許多小人們的明阻暗擋之下,沒有取得應有的效果,才造成變法失敗。
然而,最主要的失敗原因,應該是王安石的變法,觸及到了當時大多數官員們的利益,畢竟當時執政者都是一些「地主」,這些貴族的根本利益受到了王安石實施的「新法」的損害,當然會群起反對。在這些人員的陽奉陰違之下,許多本來有能力的實權官員消極辭官,造成當時大量職位空缺。王安石無奈之下,明知有許多才德不匹配的小人,但為了實施自己的措施,也不得不給予起用。
如果當時,王安石不是過於急切過於執拗,而那些反對的「舊派」官員,不是過於消極,雙方可以平和地坐下來尋找一個相對溫和的改革方法,既推進「新法」的有效實行,又保全「舊派」官員的實際利益,或許,宋朝的下場就沒有這麼狼狽吧。
可惜,歷史不是拿來推演的。
02
公元1069年,即宋神宗熙寧二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開始著手自己的變法。這一年的春節,胸懷大志,運籌帷幄,春風得意的王安石,或許聯想到將要實施的變法新氣象,恢復詩人身份的瞬間,高興地寫下一首詩。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題為《元日》,明確指出寫的就是中國春節。元:起首,開始。古籍《精薀》釋:「天地之大德,所以生生者也。」元日就是中國新年的第一天,即正月初一。但1949年之後,把元旦專門用作公歷(即陽曆)新年的1月1日了。
開始兩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意為:在隆隆作響的鞭炮聲中,舊的一年很快就過去了;伴隨著暖和的春風,新的一年開始緩緩降臨每家每戶。「爆竹」,其實古代那個時候,鞭炮並不是很普及,所以有許多人家都燒竹子,讓它發出巨大聲響,用來驅邪避鬼,後來才漸漸演變成為放鞭炮。「歲」,一年為歲。「除」,逝去,過去。「屠蘇」,有兩個意思,一為酒名,一指房屋。
最後兩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意為: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門萬戶,家家都趕忙取下舊的桃符,喜氣洋洋地換上新的桃符,喜迎新春的到來。「千門萬戶」,用來形容門戶眾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時光亮而溫暖的樣子。「新桃」「舊符」,合為桃符,古代一種風俗,農曆正月初一時人們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鬱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後來演化為春聯。
所以整首詩的解釋,就應該是:
隆隆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就那麼過去了,
陣陣春風吹進房屋裡帶來暖和的氣息;
旭日東昇把千家萬戶照耀的如此明亮,
家家戶戶忙著取下舊桃符換上新桃符。
全詩讀來,語調明快,詞意清淺,卻隱含比較多的意象特徵,需要很好地領悟。
03
在這裡,有一個關鍵詞語,一定要搞清楚弄明白,就是「屠蘇」。屠蘇本來有兩個意思,此詩在這裡都有涉及,不過,一個用的比較明顯,一個使的比較隱藏。
不管是明白如話的,還是玄機暗藏的,都是為了突出詩人想要表達的初衷。
其一指的是房屋,草庵。《太平御覽》引漢服虔《通俗文》:「屋平曰屠蘇。」《三國誌·曹真傳》裴松之注引《魏略》云:「(李勝)為尹歲除,廳事前屠蘇壞,令人更治之。」皆用其義。本詩按照字面意思解釋,春風把暖和的氣息慢慢送進了居住的房屋裡面。如果從這方面來講,是說的通的,但卻小視了王安石的本意。就好比「曈曈日」,即可理解太陽,更可化作王安石的志向如日。又好比「新桃」和「舊符」,即言常用的「桃符」,更可表明新人換舊人,「新法」替「舊法」,「新派」代「舊派」。
其二指的是酒名。南朝梁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講:「正月一日……於是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屠蘇酒、膠牙餳……次第從小起。」唐朝盧照鄰的《長安古意》:「 漢代金吾千騎來,翡翠屠蘇鸚鵡杯。」這裡講到飲用屠蘇酒的風俗,是說在喝的時候,與平常習慣不同,平時都是從大到少的順序,但喝屠蘇酒卻是由小到大的。對於這個習俗,晉人董勳解釋說:「少者得歲,故賀之;老者失歲,故罰之。」意思是年老者越來接近死亡,不值得慶賀應避免;而年少者茁壯成長,才應該給予慶祝,所以如此。所以宋朝蘇轍才在《除日》詩中感喟:「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
在這裡,王安石明面上用的是本意,解釋之時也應當如此釋義,但當我們知道詩人創作此詩時的背景之時,也必須注意到王安石隱藏於內部的涵義。
本詩中,作為詩人的王安石間接表達了作為改革家王安石的政治理想,借用辭舊迎新的春節表面的習俗,來表達他堅決實施變法,力行革故鼎新的決心。此時的王安石已經逐漸樹立起強大的信心,再沒有《夜直》裡「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杆」那種忐忑不安、瞻前顧後的思想。他就是要用一種嶄新的少年氣象,來代替那種陳舊的落後的老朽制度。
讀罷此詩,領悟其中蘊藏著一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大無畏精神,把王安石的滿腔抱負,堅韌勇氣,還有隱隱的些許孤獨悲憤之情,盡皆體現出來,至今賞析之餘,仍令人為之歎惜,更懷佩服之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