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借「七夕」捍衛傳統文化
生肖文化
一說七夕,相信現在多數人腦子裡立馬蹦出“中國情人節”的概念。曾有專家說:七夕與愛情無關,不是中國情人節!學者劉宗迪認為,七夕故事和風俗的時間性,表明它原本只是一個秋天的節日,儘管牛郎織女隔“河”相望,演繹出纏綿悱惻、淒婉動人的愛情故事,但七夕起初與愛情無關;現在將其弄成“中國情人節”,是“文人的鼓噪加上心思活絡的商人炒作”。
把七夕說成是“中國情人節”,確實是近年來冒出來的事,我想找找源頭在哪裡,費了老大的勁,終於找到了一個源頭———1993年,當時文化部門的一位領導提出:何不搞一個中國的“情人節”?農曆七月初七牛郎織女相會,為什麼不把這一天當作中國的情人節,省得小青年去過外國的情人節。
如今幾乎可以確定,這個“七夕·中國情人節”是一個新造的節日,七夕的文化內涵中,並無情人節的內容。當然新造也可以,不過不要硬造,更不要認為七夕在過去就是“情人節”。我並不反對“假作真時真亦假”地把七夕看成今天的“中國情人節”。但如果把“七夕·中國情人節”當作含有民族自尊的文化符號,未免有些牽強。
在當今越來越全球化的時代,我們這樣一個文化大國,確實十分需要文化敏感性,但想以“中國情人節”來抵消、替代“西洋情人節”,則大抵是一種文化虛妄;而商家藉機一窩蜂地狂炒狂賣一把,發達了自家錢袋是肯定的,但想以此“弘揚”傳統文化、豐富七夕的“情人文化”內涵,那幾乎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節日是千百年來自然形成的,是老百姓自己選擇的,如果僅僅因為西方有個情人節,我們就要硬弄一個自己的情人節,這反而沒必要;如果年輕人都喜歡,慶祝的人多了,自然便成了節日,那樣形成一個“中國情人節”,掛在七夕節或其他什麼節的名頭下,倒也無所謂,但不能因此就認為已從根本上保護了傳統的節日文化,否則要被牛郎織女笑話的。所以,應該讓“七夕”順其自然地發展。
相關內容: 傳統 、 七夕 、 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