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夕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是誰寫的?《長生殿》講了什麼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唐明皇楊貴妃的故事在安史之亂後便開始在民間流傳,晚唐的詩人白居易就寫過
一年一度的「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發源於中國兩漢時期,是當今世界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
唐代秉承南朝之風,《開元天寶遺事》記載了盛大的穿針乞巧儀式:唐玄宗與楊貴妃在華清宮游宴,七月七日夜,宮女們盛陳瓜果、鮮花、酒饌,列於庭中,乞求於牽牛、織女,又各捉
吳文英(約1200年—約1260年),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南宋詞人。吳文英作為南宋詞壇大家,在詞壇流派的開創和發展上,有比較高的地位,流傳下來的詞
七夕節本來不是情人節,也不是為了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而是紀念織女!到底七夕為什麼叫乞巧節呢?小編為您介紹。 七夕為什麼叫乞巧節? 七夕節又叫乞巧節,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漢朝,就已經有了婦女節,只不過那時的婦女節不在三月八日,而在農曆七月初七,也就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 這個節日與一個神話故事有關,漢樂府《古詩十九
古詩《他鄉七夕》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吳文英(約1200年—約1260年),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南宋詞人。吳文英作為南宋詞壇大家,在詞壇流派的開創和發展上,有比較高的地位,流傳下來的詞
古代的七夕詩。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說到「七夕節」,現在大家對它的印象基本都是「中國情人節」,不過這只是到了當代才被賦予的文化含義。在最初,七夕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
導讀 :農曆七月初七是七夕節,又稱乞巧節,相傳農曆七月初七這天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七夕節成了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很多人已經把七夕當成了「中國情人節」,那麼
很多人都不瞭解曹雪芹為什麼不讓大觀園的女兒們過七夕節的事情,接下來跟著本站小編一起欣賞。 在《紅樓夢》中,不僅沒有描寫大觀園兒女們如何過七夕節,甚至還通過書中人物之
毛文錫,字平珪,高陽(今屬河北)人,一作南陽(今屬河南)人,五代前蜀後蜀時期大臣、詞人。毛文錫著有《前蜀紀事》2卷,《茶譜》1卷。詞今存30餘首,見於《花間集》、《唐五代詞
導讀: 宋元時期《董永遇仙傳》最早稱「七仙女」七月七日下凡。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正是在「賣身葬父」後發生的,可視為民俗學對其孝行的獎賞。最早提及「董永遇仙」傳說的,
「七夕」,即農曆七月初七,民間相傳是牛郎織女從鵲橋渡過天河相會的日子,七夕節也稱「乞巧節」,在百姓心中織女是位善良、貌美、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初七當晚,女子,特別
吳文英(約1200年—約1260年),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南宋詞人。吳文英作為南宋詞壇大家,在詞壇流派的開創和發展上,有比較高的地位,流傳下來的詞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省沁陽市)人。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其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頗高。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
柳永(約984年—約1053年),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生於沂州費縣(今山東費縣),北宋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是第一位
柳惲(465~517年),字文暢,河東郡解縣(今山西省運城市),南朝梁大臣、學者,南齊司空柳世隆之子。柳惲是齊梁時有成就的詩人之一。年輕時以擅長賦詩聞名,晚年在吳興任官所作許多
羅隱(833年2月16日—910年1月26日),原名羅橫,字昭諫,杭州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人。唐代文學家。著有《讒書》及《兩同書》等,前者對當時社會進行的揭露和批判相當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