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塔的由來:塔,梵語音譯「窣堵坡」,意譯高顯或墳,又可譯作塔波、塔婆、浮屠、浮圖,因常以珍奇寶物作為裝飾,通稱寶塔,簡稱為塔。
公元前五世紀,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去世後,他的弟子們為了紀念、瞻仰釋迦世尊,便建寶塔來供奉佛骨舍利,寶塔最初的形狀如同一個倒扣的缽盂,因此又稱做「覆缽式」。
佛教的禮儀,佛弟子見寶塔如見佛陀,必須恭敬、供養、讚歎、禮拜。佛弟子若前往建有寶塔的寺院,須於塔下恭敬合掌,順時鐘方向繞塔三匝,念誦佛號。佛教的高僧大德圓寂後,人們遵循佛制,建寶塔供奉高僧的舍利(即遺骨)。
佛教僧團有「生住叢林死入塔」的定制。佛教寺院將年老體衰的僧尼供奉於「如意寮」養老治病,僧尼圓寂後,由寺院統一安排,將其火化後的遺骨安放於普同塔內(因許多靈骨同入一塔,亦稱為海會塔),歷代祖師和高僧大德則單獨建塔供奉。每年清明節、中元節、臘月下旬、正月初一,寺院組織常住大眾祭掃普同塔,禮拜歷代祖師,緬懷追思先賢大德的功德。
寶塔的結構一般由塔基、塔身、塔簷、塔剎、輪相組成,並配以彎脊、迴廊、飛簷、雕樑、畫棟、斗拱、雀替、鳥獸、鈴鐺為裝飾。
隋唐以前,佛教以塔為寺院建築中心,其餘殿堂環繞寶塔。唐宋以後,寶塔逐漸成為以大雄寶殿為中心寺院的配套建築設施,此時的塔大多位於寺院最後一進院落,或建於寺院旁側形成單獨的塔院。寶塔雖不處在中軸線和正中位置,但其地位的重要性非一般殿堂可比較。
塔的建築形式多種多樣,如覆缽式、樓閣式、亭閣式、無簷式、單簷式、密簷式、半圓形、四方形、六方形、八方形、立錐形、立柱形等等。
塔的建築裝飾材料很多,有磚、木、石、陶、金、銀、銅、鐵、玉、象牙、水晶、琉璃等等。
塔的層次分別為一級、三級、五級、七級、九級、十一級、十三級不等,高度則視比例而定。
塔的作用非常廣泛,有供奉佛教高僧大德靈骨的舍利塔、肉身塔、瘞發塔;有重要紀念意義的惜字塔、焚紙塔、鎮妖塔、鎮河塔、狀元塔、烈士塔;也有登高眺遠、觀賞景致的望山塔、臨江塔;還有作為其他部門和領域特殊用途的,如燈塔、電視塔、航標塔、瞭望塔、發射塔、指揮塔。
佛教傳入中國後,中國的建築藝術受到佛教文化影響,古代的建築師將佛教寶塔的深遠文化內涵融入中國園林建築之中,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寶塔營造藝術,寶塔的建築裝飾風格也由最初比較單一的形式,變化而為千奇百態、多姿多彩的園林景觀式寶塔。
全國各地的名勝古跡中,就有很多歷史悠久、造型別緻、工藝獨特、風格迥異的寶塔,如西安大雁塔、西安小雁塔、法門寺佛指塔、北京佛牙塔、北京白塔、五台山白塔、杭州雷峰塔、杭州六和塔、少林寺塔林、大理崇聖三塔、桂林日月雙塔、廣州六榕塔、南嶽三生塔、岳麓山五輪塔、上海龍華塔、蘇州虎丘塔、松江方塔、邵陽東塔、開封鐵塔、開封興慈塔、洛陽嵩岳塔、定縣料敵塔、太原連理塔、渾源圓覺塔、歷城四門塔、歷城九頂塔、應縣木塔、泉州開元塔、梅州千佛塔、九江文勝塔、南京吉祥塔、常州天寧寺塔、南嶽金剛舍利塔、岳陽萬佛塔、懷化太和塔、長沙佛光塔等等。
起源於印度恆河文明的寶塔隨佛教來華後,被中國文化吸收、兼容,最終發展為中國古建築一門獨特的構造藝術。可以說,寶塔不再是佛教一家專用的宗教文化建築物體,它是我國古建築史上的一朵奇葩,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並成為各地風景名勝景區中一處獨特亮麗的景點和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