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屈原兩人都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並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學著作,其中屈原的主要著作有《離騷》、《九問》、《楚辭》等,而司馬遷最大的成就是《史記》。同時司馬遷屈原的命途也都比較坎坷,司馬遷受宮刑下獄,屈原被貶謫流放,然而不同的是兩個人的背景、地位以及面對坎坷命途的態度。
屈原是一個富有浪漫情懷的愛國詞人,同時也是一個手握實權的大臣。面對奸臣小人的迫害,感性的屈原眼看國家處於危機之中卻無能為力,憂國憂民的他想用死來喚醒當權者和老百姓。被流放的屈原身心遭受著巨大的痛苦,他始終不肯變心以從俗,世人皆濁,唯有己清,這種孤獨讓他每一天都身處煎熬之中。他只能以死明志,對於屈原這種殺身成仁的做法,我們也應當表示欽敬,他可以生也可以死,但他毅然選擇了死亡。
司馬遷與屈原不同的是,司馬遷是一個並沒有多少實權的史官,但他對歷史卻是十分瞭解,他能忍辱負重的活下來完成史記,可以看出他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同屈原有著很大不同。沒有民族大義負擔的司馬遷更能夠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全身心完成《史記》。如果他選擇死亡,後世將沒有《史記》,司馬遷也不會流芳千古。但司馬遷終究是看透了很多事情,明白自己活著的價值,他要給後人展示一個完整的歷史。
司馬遷屈原雖然有著不同的命運結局,但兩人都是後人傳頌的對象,也將永遠值得後人敬仰與懷念。
司馬遷是哪個朝代的人
司馬遷是西漢漢武帝時期著名的史官,文學家、史學家以及思想家,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史學家之一。司馬遷所寫的《史記》被魯迅先生成為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對後世影響深遠。
司馬遷成年之後被父親派出去遊歷山河,天南海北的搜集了大量的舊識古文,這也給後來司馬遷寫《史記》積累了大量的素材。之後司馬遷尊父親的遺願,當上了太史,在長安為官的司馬遷也因此認識到了許多當時的鴻儒大家,諸如董仲舒等人。董仲舒對司馬遷的思想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這些影響也都在日後體現在了司馬遷所寫的《史記》當中。
後來因為李陵被俘,背反漢軍投降匈奴的事件,司馬遷仗義直言,認為李陵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因此觸怒漢武帝,被捕入獄。後來李陵被誣告是要帶兵進攻長安,司馬遷也因此被判了死刑。但是司馬遷因未完成父親的遺願,編寫史書,所以選擇以宮刑代替死刑苟活了下來。
僥倖活下來之後,司馬遷在悲痛中站起來,用了十數年的時間,最終完成了這部被稱為是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完成了自己太史公的使命。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在那個封建的年代,司馬遷承受著這樣的傷害和屈辱,最後還能有這樣的成就,這是一種怎樣的毅力和決心。這份毅力和決心這也是司馬遷為後人所稱道的原因之一。
司馬遷墓在什麼地方
司馬遷的死因在史書並沒有記載,對於司馬遷的死年,現在公認的年份是公元前90年。但這之中其實還有很多存在爭議的地方,也有人說司馬遷是死在公元前87年,而還有說是公元前96年死的。
而且關於死因也存在一些疑問,有人說司馬遷是被漢武帝秘密殺害的,也有說是因為自己的《史記》公開出版了,司馬遷高興死了,這個應該是無稽之談了。還有說法是司馬遷隱居山林,無疾而終。我們可以分析的一些,如果司馬遷是被漢武帝秘密殺死的,那麼推崇和尊重司馬遷的班固,為什麼在《漢書》中對司馬遷的死沒有描述。在史書中,除非是他殺,不然對死因沒有什麼描寫的。所以大致能夠判斷,司馬遷應該是病死或者是無疾而終的。
司馬遷死了之後葬在哪裡也沒有記載,現在在司馬遷故鄉韓城的墓地為衣冠塚,並不是司馬遷真正入土為安的地方。對於司馬遷真正葬在哪裡有人說,有可能是葬在了山西,因為司馬遷本身就是山西人。但是漢武帝的茂陵邊上有非常多的陪葬墓,在茂陵東北有一個村落叫史村。村裡的老人說這是,司馬遷就是在這了編撰《史記》的,而且解放的後,村裡有個古墓塌陷,老人說那個就是御史官的墓,這是否與司馬遷有聯繫還需要進一步的考證。
但是人們心中司馬遷的墓,就應該是在陝西省韓城市芝川鎮南,與司馬遷祠相連的這個地方了。
司馬遷史記共有多少篇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稱為是「二十四史」之首。記載在了上古黃帝時代,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這之間三千多年的歷史。
之所以稱《史記》是紀傳體的歷史,是因為史記的編撰形式相較之前有了非常大的改變,是以為人物立傳記,以人物記敘為中心的方式來記敘史實。司馬遷將這些人物分為好幾個大類,主要以人物的地位、功績等方面來進行分類。「本紀」是收錄的是皇帝的歷史,世家是記敘王侯歷史,「列傳」則是用來記敘除了帝王和諸侯之外的在各個領域有卓越貢獻的人的生平事跡,除此之外還有「表」和「書」兩種問題,分別是用表格形式簡列世系、人物等,還有記錄禮樂、天文、經濟等方面制度發展的「書」。
這樣的分類也不是一定的,當中也有一些例外,如沒有當過皇帝的項羽被收錄到了「本紀」中,有了《項羽本紀》。不是諸侯的孔子被收錄到「世家」中,秦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陳涉也被收錄到了「世家」。
其中本紀有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表十篇,書八篇,共計一百三十篇。但是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中缺少了十篇,後人也斷定史記是有殘缺的。現存於世的版本其中有很多篇章也不是司馬遷的手筆,是漢元帝、漢成帝時期博士褚少孫所補寫的。
史學家司馬遷性格如何
歷史上的人有的能千古留名,被萬世稱頌,有的人遺臭萬年,為後世所不恥。然而司馬遷就是那個萬古流芳的人。我們也能從司馬遷的性格中看出,這個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為什麼能夠為後世所稱頌。
司馬遷是從父親手中接過了太史令書寫歷史的筆,並且將這個任務視為自己一生的重任。司馬遷的父親彌留之際,將自己的遺願和家族的使命說與司馬遷,司馬遷含淚答應,並且在幾十年後將生死置之度外,只為完成這個使命,我們可以看出司馬遷性格中的那種為父盡孝的孝心,百善孝為先,太史公也是個孝子。
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提到過自己對李陵的惋惜,當然在當時,司馬遷也是勇敢的站出來為李陵說話。李陵案發生之時,滿朝文武都對李陵群起而攻之,只有司馬遷能夠冷靜分析情況。雖然當時的情況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但是我們還是能夠看出,司馬遷性格中這種冷靜沉著、不隨波逐流的態度。
當然司馬遷性格中最寶貴還是司馬遷對生死的態度,對理想的最重,和對責任的看中。司馬遷大可以選擇一死了之,但是他沒有,他做了一個超越生死和人格的選擇。在屈辱和痛苦中滋長出的花朵總是格外的鮮艷,《史記》就是這樣的一朵鮮花,一個用苦難和屈辱澆灌出來的奇跡。司馬遷性格中對苦難的不低頭,對生死的超脫都是人性中寶貴的一面。
相關內容: 屈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