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原為節日鏈條中的一環 吃粽子本與屈原無關

端午節原為節日鏈條中的一環 吃粽子本與屈原無關

端午節原為節日鏈條中的一環 吃粽子本與屈原無關

節日大全

五月五日屈原投汨羅江而死,後人為紀念他,將此日設為端午節。其實,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繫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梁吳均的《續齊諧記》,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而端午祭屈原,則始於五代十國時期……

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繫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梁吳均的《續齊諧記》,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從唐人歐陽詢轉抄《風俗通》(東漢末年應劭著)的佚文可見,也許東漢靈帝時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這也是他身後400多年的事了。

其實,在民間傳說中,除了端午源於屈原說外,尚有紀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廉吏陳臨、越王勾踐等等說法,而伍子胥比屈原要早上200多年,且端午習俗多屬吳俗而非楚俗。

據考,許多流傳至今的端午習俗也與屈原毫無關係,比如粽子,最早文字記載出自許慎的《說文解字》,距屈原去世已400多年,西晉周處在《風土記》中稱「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可見古人夏至也吃粽子,非端午專利。

再比如賽龍舟,唐代劉禹錫曾引古書說:「因勾踐以成風,拯屈原而為俗。」認為它源於勾踐操練水軍,因來路不正,宋代和清代曾下令禁止賽龍舟,稱其「廢業耗民,莫甚於此」。

至於插艾草為屈原招魂,更屬附會。六朝梁人宗凜在《荊楚歲時記》中說:「荊楚人以五月五日並踏百草,采艾以為人(形),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古人早知艾草可驅毒,《孟子》中便有「七年之病」需「求三年之艾」的說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屈原是楚國人,春秋時各國曆法均不相同,如屈原真是楚歷五月五日投江,秦歷也只會記作二月五日(據睡虎地秦簡,秦「五月,楚八月」),則端午節只能改期。

事實上,為方便記憶和推廣,傳統節日常採取月日相同的方案,如元日(一月一日)、青龍節(二月二)、上巳節(三月三)、寒食節(四月四)、端午節(五月五)、曬霉節(六月六)、七夕(七月七)、重陽節(九月九),下半年節日相對少,一是因收穫期太繁忙,二是因冬季農閒期長,不再需要通過節日來調整。

可見,端午節原本只是諸多節日鏈條中的一環。五月正值春夏之交,瘟疫多發,故民俗多與防病、健身、吃藥相關。漢朝時,皇帝此日要向大臣賜「梟羹」,即用貓頭鷹做成的肉羹,傳說貓頭鷹食母,造成陰氣(母屬陰)損耗,所以要「是日殺之」,不僅要殺,還要撕碎,即所謂「磔」,而民間吃不起「梟羹」,常以蛤蟆羹替代,因蛤蟆喜夜間鳴叫,屬於「陰物」無疑,人們堅信食之可以滋陰。

顯然,絕大多數民俗節日來自日常生活的需要,與英雄人物發生關係往往是人為建構的結果。以吳均為例,他所處的南梁與屈原時的楚國頗似,內部紛爭不已,社稷搖搖欲墜。因私撰《齊春秋》,吳均被梁武帝所惡,丟了官,稿亦遭焚,故不敢言楚亡事,怕被誤會為影射,只能用荒誕小說來寄托憂思。

唐天寶年間,為加強社會控制,唐玄宗下令將諸祠廟增入祀典,屈原被封為昭靈侯,正式享受官家煙火,每年春秋各一次。五代十國時,官祭屈原的時間始設在端午,宋代封屈原為忠潔侯,到明太祖朱元璋時,聖諭「歲以五月五日」致祭屈原。

在皇權不斷的鼓勵下,屈原影響力漸次壓倒伍子胥、曹娥等,成為端午代表,而此前種種民俗,自然也就都與屈原有了關聯。

相關內容: 屈原端午節節日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節日大全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