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屈原賦》是漢代文學家賈誼的作品。漢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賈誼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及渡湘水,歷屈原放逐所經之地,對前代這位竭誠盡忠以事其君的詩人的不幸遭遇深致傷悼,遂作此賦。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此賦描寫出一個善惡顛倒,是非混淆的黑暗世界,表現對屈原深深的同情。作者也流露出對自己無辜遭貶的憤慨,但他不贊同屈原的以身殉國,認為屈原最終的不幸在於他未能「自引而遠去」。作者主張「遠濁世而自藏」,以此保全自己,這才合乎「聖人之神德」。此賦是漢初文壇的重要作品,是以騷體寫成的抒懷之作,也是漢人最早的吊屈之作,開漢代辭賦家追懷屈原的先例。
作品鑒賞
賈誼在賦中對屈原的遭遇表示的深切悼惜,其實就是對自身處境的傷感,因為兩人經歷有著太多的相似之處,他是將自己心中的憤慨不平與屈原的憂愁幽思融匯在一起,以表達對世間賢人失意、小人得志這種不公平狀況的極大不滿。不過,在感情一致的前提下,賈誼並不贊同屈原以身殉國的行動。他認為儘管環境惡劣,也應當頑強地活下去,自己雖然將居住在卑濕的長沙,或許因此而不能長壽,但仍不願去自盡。
賈誼和屈原這種見解的差異,是因為他們具有不同的生死觀。屈原所懷的是儒家殺身成仁的思想,理想不能實現就不惜殉以生命;而賈誼除具有儒家思想外,還兼有盛行於漢初的道家曠達精神。所以,如將兩人的作品加以對比,就可以發現在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方面,賈誼沒有屈原那樣深沉;在對自身理想的追求上,賈誼也不及屈原那麼執著,似乎他對世事顯得更豁達,更徹悟。
賈誼任長沙王太傅第三年的一天,有一隻鳥(貓頭鷹)飛入他的住宅。長沙民間認為貓頭鷹所到的人家,主人不久將會死去。賈誼謫居長沙本已鬱鬱不得志,又湊巧碰上這事,更是觸景生情,倍感哀傷,便寫下《鵩鳥賦》,假借與鵬鳥的問答,抒發自己的懷才不遇之情,並用老莊「齊生死,等禍福」的思想來自我寬解。《鵩鳥賦》開始記述何年何月何日鳥入屋,主人以為怪事,便翻開策數之書進行占卜,所得到的回答是房主人將死去(或遠去)。主人占卜後要鳥告訴吉凶和死期的遲速。
通達的評述,企圖以此來求得自己精神上的解脫,但人們通過這些豁達的辭語,還是可以感覺到在賈誼曠達的精神世界中,其實還隱忍著深沉的悲哀!賦是漢代文學的代表,是在楚辭基礎上發展而成的一種文體。
漢賦大致分兩種,一種是直接摹仿屈原《離騷》體的騷體賦,一種是漢代新創的散體大賦,它日益發展,成為漢賦的主體。賈誼在長沙地區所作的《吊屈原賦》是漢初騷體賦的代表作,它和《鵩鳥賦》都作於長沙,所以長沙在漢賦的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賈誼任職長沙王太傅其間,雖然心情是憂鬱的,但並沒有忘懷對國家政治的關心。
如漢初朝廷准允民間鑄錢,賈誼就上書反對,他認為民間鑄錢有三弊:一、將有許多假錢;二、各地所鑄的錢會輕重不一,不利流通;三、鑄錢利厚,若吸引大量勞力投向鑄錢,便會影響農業生產。可惜意見未得到採納。
賈誼在長沙居住了四年多,他的活動和著述對長沙及湖南的文化影響很大。歷代長沙文人均為賈誼這位文化巨匠曾在自己故鄉生活過而感到自豪,許多詩人辭家以屈賈後人自命。賈誼故宅在今長沙市天心區太平街太傅裡,原建有賈太傅詞,漢之後許多文人曾來此憑弔。唐代劉長卿留下了「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的詩句。
明代李東陽寫過《賈太傅祠碑記》。祠前巷側有井,上斂下大,其狀如壺,相傳是賈誼所鑿,稱太傅井或壺井。因杜甫有「長懷賈誼井依然」的詩句,所以又稱長懷井。清代賈太傅祠有治安堂、瀟湘別墅、大觀樓、佩秋亭等建築。今尚存祠屋一間,宅內留有賈誼木雕像一座,表現了長沙人對這位漢賦大家的懷念與追憶。
作為一位才氣「陵軼飛免」的英才,賈誼留存下來的賦像他的鴻文巨論一樣「沾溉後人,其澤甚遠」。賈誼賦在賦史上具有「振其緒」之功。既上承楚騷的余緒。又奠定了漢代騷體賦的基礎。在賈誼僅存的四篇賦中,《吊屈原賦》是以文辭清麗,抒情濃郁而飲譽於世的。「辭清而理哀」,劉勰對《吊屈原賦》的這一評價的確是中肯之語,道出了賈誼這篇短賦被歷代文人心慕手追的原因。賈誼的境遇與屈原相類似,因而在此賦中作者借屈原以自況,用清麗的言辭,抒寫出悲憤哀傷的感情。
相關內容: 屈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