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吳歌》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怎麼去理解呢?

《子夜吳歌》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怎麼去理解呢?

《子夜吳歌》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怎麼去理解呢?

歷史小故事

子夜吳歌(秋歌)

【唐·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子夜吳歌》是樂府中的吳聲曲辭。李白《子夜吳歌》分詠四季。這裡是第三首,詠秋。

《秋歌》寫妻子們思念遠征邊陲的夫君。

這是發生在什麼時候的事情呢?是唐朝?還是漢朝?歷史上漢朝和唐朝都曾有過大量的征夫遠征邊陲。聯想到王昌齡《出塞》中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是不是可以說這首詩不是寫哪一朝的事情,而是寫哪朝哪代都發生過的事情?如果理解成是每一個朝代都發生的事情,那這首詩就有了更廣闊的時空了。

這樣看,那個「總是」是不是就真的總是了?自古到今,歷朝歷代的女子們就是這樣在月夜下搗衣(洗衣時用棒捶打衣服),思念著玉關(玉門關)外的丈夫,祝願著早日平定胡虜(侵擾邊境的敵人),期盼著丈夫早日歸家!

這樣看,那個「吹不盡」是不是就真的是吹不盡了?自古到今,歷朝歷代都有大量的征夫遠征邊陲,那秋風啊自古到今就這樣吹著啊,幾千年啊吹不盡那思婦綿綿不絕的思念,思念那遠在邊陲征戰的夫君的綿綿不絕!

這樣看,李白這首詩其實是截取歷史的一個瞬間,表現歷史的一種常在,是典型的「以小見大」「納須彌於芥子」。

王國維《人間詞話》說:「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李白的這首詩可以看作是一個顯例。

同樣,我們讀詩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不能入乎其內,只能在外圍轉,弄點與之相關的甚至是道聽途說的詩人詩歌故事,是很難讀懂這一首詩的;不能出乎其外,死在章句之下,那也是讀不通透的。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歷史小故事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