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春節:壯族過春節有著什麼樣的風俗和特色

壯族春節:壯族過春節有著什麼樣的風俗和特色

壯族春節:壯族過春節有著什麼樣的風俗和特色

民族文化大全

汲新水

汲新水又稱挑伶俐水、挑新水、挑乖水。流傳於桂西一帶。大年初一凌晨,各家各戶的新媳婦或大姑娘,擔起水桶,手持三柱香火,唱著歌,到河邊或泉邊,將香插上,用紅紙包好的錢幣作利市往水裡投放,挑回新年的頭一擔新水。劉錫藩《嶺表紀蠻·節令》載:「元旦,提甕汲新水,沿路唱'牛羊雞豕、六畜魂來'一語。這"新水」,有的地方叫「伶俐水」或「靈巧水」。傳說大年初一的水最清純、最吉利,喝了它,姑娘會聰明伶俐,嗓子也清甜;小孩會健康成長;老人會祛病長壽;有的地方傳說聰明的守河姑娘逢大年初一在河水裡投放智慧,誰要是先得新水,誰就會變得越聰明伶俐。

迎春牛對歌

「迎春牛」為流傳於廣西靖西縣一帶的古俗。始於元明之際。春牛即土牛,古時用泥土塑制,現為紙紮的春牛,用竹片巧妙編織而成,牛頭、牛角糊上綿紙,畫上牛眼,牛身是一塊黑布或灰布。「春牛」舞牛人敲鑼打鼓在村中表演,鑽進布底的兩人,一人在前撐牛頭,一人在後彎腰拱背甩尾巴,後面跟著的是一個手拿犁架的漢子。此外,還有敲鑼打鼓的,領唱春牛歌的,他們走到哪裡,哪裡就有歌聲笑聲。舞罷上村又到下村,從初一鬧到元宵節。舞春牛的人們為農家帶來了節日的歡樂,同時,也寄托著對農家豐收、祥和的祝願。迎春牛表示勸農和開春伊始。這一天,青年男女對唱山歌,問答一年的節氣和農事,向春牛投擲棉子,祝願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他們藉此交朋結友,依歌擇配。

搶頭鴨

搶頭鴨廣西凌雲縣泗城一帶壯族春節習俗。年初一晚十二點一過,當在人爭先宰殺雞鴨,重煮粽粑,並按規矩放於祭祀祖先神案上:全雞全鴨置台中央,粽子剝開置兩側,其外兩側各置放一把夾有豬頭肉或豬尾並貼有紅紙之大蒜苗。先祭祖宗,後逐一祭灶王、門神、豬圈、牛欄等。祭祀完畢即燃放鞭炮。先放鞭炮者即為搶得"頭鴨",認為搶得「頭鴨」,便會交好運。

抬紙狗拜年

大年初一,青年小伙子抬著用紙糊的狗,走村串寨拜年。各戶燒炮竹迎新。這是壯族古代崇拜狗的遺俗。

打春堂

打春堂平果一帶的壯族民間春節流行的一種娛樂活動。"打春堂"即用搗米之杵敲擊木槽。在一些地方改為以扁擔敲擊板凳形式,故又稱「打扁擔」,或根據其聲響而直稱「打虜烈」。小規模特郎一般在村內或院子、廳堂裡舉行,二三對男女老少持杵或扁擔,排於春堂或長板凳兩側,以類似搗米的動作,有節奏地互相敲擊,間或敲打春堂或板凳,發出"同打、同打、同同打嘟打"的聲響。

    較大規模的特郎則在村邊空曠地舉行,數十人排在臨時搭起的長凳兩側,在鑼鼓的伴奏下有節奏敲擊,成百上千圍觀者則不時喝彩肋威,場面熱烈而壯觀。較大規模的特郎通常還表演了種植水稻由耙田插秧、戽水耘田到收割打場和舂米嘗新的全過程,頗具勞作豐收的喜慶色彩。

吃母粽

吃母粽桂西一帶元霄習俗,每年除夕起,即把一個用約十斤至二十斤糯米包成的特大粽粑"母粽"和若干個小粽粑擺在案台上敬祭祖先。直到元霄節,再次隆堪祭祀祖先後,才把供品撤掉,此為"散年"。"散年"時,即由家中長女攙扶其父母或家中最年長者,坐在堂屋中央,然後剝開"母粽",按家中年齡長幼依次分發,各人則須恭敬接受並將其食完,此為吃"指名母粽"。吃完"母粽",全家老小便攜帶粽子香火,到村口叉路邊或溪河畔,邊焚香肅立念"避邪訣"或唱"避邪歌",邊拋撒粽葉,此謂之"賣疥瘡"、"賣咳喘"和"送凶禍"。當地人認為,行此俗即可保新年安康,順遂吉祥。

    壯家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物。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餡兒。餡兒是由去皮的綠豆、半肥不瘦的豬皮拌上面醬製成,挾在粽心裡,煮熟後,其味之香堪稱一絕。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兩,還有一種叫「風莫」(特大粽子)的,重達一二十斤。用當地特產的大粽葉,將十斤糯米、二斤豬肉、三斤綠豆、包紮成大年粽,放在大鐵鍋中燒煮三天三夜。這種十多斤重的粽粑,並不是最大的,廣西邕寧縣的壯族村寨過去在有人中舉後,全村要籌集糯米、豬腳等物,包紮巨型粽粑。

祭蛙婆

祭蛙婆 也稱"螞蟲另節"、"孝螞蟲另",是紅水河中上游的東蘭、天峨、南丹、鳳山等地壯族民間最隆重、最古老和最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

舞雞

舞雞的年青人提著用木頭、木瓜做成的兩隻鬥雞,打著鑼到村中各家各戶去賀年。舞雞歌吉慶幽默,使主家喜笑顏開。送給賀年的舞雞者紅包,從「鬥雞」身上拔幾根雞毛插在自家的雞籠上,以祈求六畜興旺。

相關內容: 壯族春節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民族文化大全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