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

生肖網站內搜索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大部分地區的壯族都過端午節。這一天壯族人民用糯米包成各式各樣的粽子,煮熟後自己食用,有的地方將一些投入江中,以祭奠詩人屈原的英靈。有的地方則有

多數地區的壯族習慣於日食三餐,有少數地區的壯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間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較簡單,一般吃稀飯,晚餐為正餐,多吃乾飯,菜餚也較為豐富。大米、玉米是

壯錦圖案精巧,色彩絢麗,既是精美的工藝品,又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壯錦以其花紋圖案別緻,色澤鮮麗,堅固耐用,有濃厚的民族特色而馳名中外。壯族民間織錦品種有被面、床毯

關於馬骨胡的來歷,在廣西的壯鄉山寨流傳著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很早以前,這裡住著一位聰穎俊俏的姑娘阿冉和一位勤勞勇敢的青年阿列,他們從小一起長大,青梅竹馬,非常相愛

1.關於酒的傳說 古代廣西酒有兩種替代品,一為檳榔,一為椰子。關於檳榔代酒的記載頗多,清朝謝啟昆《廣西通志》載:「故嘗謂檳榔之攻有四:一曰醒能使之醉,蓋每食之,熏然頰

牛魂節又稱牛生日、牛王節、脫軛節,是壯、侗、仫佬、仡佬等民族祭祀牛神的傳統節日。壯族牛魂節又稱脫軛節,在農曆四月初八,流行在桂北龍勝一帶壯族山村。壯族人敬牛、愛牛

壯族民歌特別發達。壯族人無論男女,從四五歲的童年時代就開始學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學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傳幫帶習俗。在農村,無論下地種田,上山砍柴,

銀飾 壯族的銀飾過去曾經普遍盛行。據民國廿二年(1934)編的《廣西各縣概況》載,百色「女子飾品,有髮箍、簪及指約、手鐲等。」恩降「婦女裝飾,城廂多尚金玉,鄉村則重玉質銀器

壯族聚居村寨,到處都可以聽到具有獨特風格的二聲部和三聲部山歌,各部之間圍繞著主旋律,時而平行,時面交叉,高低相襯,跌宕起伏,悅耳動聽。壯族多聲部民歌各地不同歌腔約

壯族的宗教多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唐、宋以後,佛教、道教先後傳入,建立了寺廟。1858年以後,天主教傳入,1862年基督教教傳入,但都未傳開。各家都有神龕,敬奉祖先。近現代

壯族文學,主要是口頭文學,也有壯族知識分子創作的書面文學。其中口頭文學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包括神話、傳說、故事、民歌、戲劇及說唱文學等等。 壯族民間故事,文字記錄較

據雲南馬關縣壯族民間傳說,遠古時代洪水氾濫,群妖作怪,搞得民不聊生,後來有一種兩側生翼,能轉會飛的銅鼓,將妖怪一一擊斃,老百姓才得安寧。從此以後人們就將銅鼓視為鎮

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人口有1600多萬,其中93.7%居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其餘分佈在廣東連山、雲南文山、貴州黔東南、湖南江華等地,其居住區域基本連成一片。壯族主要

形制獨特,天琴的外形、構造和用料均獨具特色,琴筒與板胡相似,琴頭正窄側寬,琴桿既細又長。尤為特殊之處,是琴頭、琴桿用三節木料相接而成,未用一個釘,未塗一點膠。這種

連山壯族的村寨民居建築,明末清初逐步由茅草房改為磚瓦房,不但建房材料有所改變,村落的佈局與房屋結構也起了變化,形成了其民族的風格特色,一直沿用了近三百來年,直至20世紀八九

銅鼓是我國南方濮、越人創造的一種打擊樂器。是我國藝術寶庫中之瑰寶。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歷史,以廣西數量最多,分佈量最廣。最初銅鼓是作飲器之用(即釜),後才演變為敲擊

很久以前,壯鄉有個叫韋達桂的人,在一個土皇帝手下當臣相。達桂年紀不大,但學識淵博,才能過人,而且,十分關心壯族人民的疾苦,皇帝給他的俸祿,他都拿回鄉分給百姓,自己

汲新水 汲新水又稱挑伶俐水、挑新水、挑乖水。流傳於桂西一帶。大年初一凌晨,各家各戶的新媳婦或大姑娘,擔起水桶,手持三柱香火,唱著歌,到河邊或泉邊,將香插上,用紅紙包

壯族人忌諱農曆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登上壯族人家

鳳凰舞(壯語為舞鳳凰)是橫縣壯族民間舞蹈的一種,流行於靈竹、陶圩、六景一帶的壯族地區。它的表演方式大致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單一的鳳凰舞,如「花鳳舞」、「鳳凰舞」、「舞

生肖網相關鏈接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今日熱點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