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詩人”陶淵明有哪些哲學思想?看看陶淵明的詩中藏了什麼?

“田園詩人”陶淵明有哪些哲學思想?看看陶淵明的詩中藏了什麼?

“田園詩人”陶淵明有哪些哲學思想?看看陶淵明的詩中藏了什麼?

詩壇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田園詩人」陶淵明有哪些哲學思想?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陶淵明素有「田園詩人」的稱號,從小到大,我們讀到過好一些陶淵明的詩文,一直認為陶淵明就是專門寫農家樂田園派詩人,從來沒有真正地去理會他詩文中包含的抽像義理和哲學思想。隨著年齡增長,閱歷漸寬,陸續接觸陶淵明的《歸去來辭》、《歸園田居詩》等詩文時,才慢慢體會其詩文中包含的孕養著豐富的思想。然而,即使如此,自己心中仍未能根除陶淵明身為田園派詩人的印象。直至最近幾年,自己開始接觸學習哲學,再讀陶淵明的《飲酒詩》、《形影神贈答釋詩》,才開始發覺陶淵明文集中,談及人生哲理的詩篇反而比田園詩要多得多;這些「非田園詩」每一首都韻含著對生命的感悟,深刻度不下於哲學家對生命意義的理解,他的詩文中韻含天道觀、人生觀、生死觀等哲學思想。

陶淵明的詩文表面看似寫的是田園詩,很多詩文的用意其實並非在描寫田園風光,而是想借對田園生活的描述,寄寓他本人樂天知命、融入自然的價值觀;美麗的田園風景只是詩文表象,行發生命意境才是陶淵明詩文創作的真正內涵。

陶淵明詩文在一千五百年的發展過程中,歷經唐宋和清代兩個研究盛況的時代。頗享盛譽的陶學專家諸如逯欽立、王瑤、廖仲安、鍾優民、吳雲、袁行霈、陳怡良等先生,以其豐碩的論著開創了研究陶淵明的新局面。歷年來對陶淵明方面的研究,以詩作的探討及風格的分析為數最多。陶淵明思想的趨向,自宋代學者提出後,主儒家、道家、墨家、佛家之說者,各有其擁戴的人。特別是近代學者,在過去詩話評點式的基礎上,更為完整而詳密的提出辯說,如主道家說者,又比如:孔子學說的道家化(朱自清《陶詩的深度》);十分典型地表現了玄學得意於形骸之外的人生態度(王鍾陵《中國古詩歌史》);實外儒而內道(陳寅恪《陶淵明之思想與清淡之關係》)等等,這三位學者皆主道家說。但當代陶學家徐聲揚先生,剛認為陶淵明的思想仍是以儒為本,與前述三人之說相反。

陶淵明總體上來說乃是一詩人,而非哲學家,嚴格來說他並沒有完備的哲學思想體系,作為一個人,他並不像魏晉一些哲學家一樣有非常深入系統地去剖析類似宇宙天道、生死學等哲學,陶淵明只是在其眾多的傳世詩文中抒發他受到當時極其混亂社會政治環境的衝擊以及在當時儒釋道思想的影響下對或仕或隱、對生命、對人生的不斷反思與追尋。

陶淵明,字元亮,後改為潛,因家中長有五棵柳樹,被人稱為「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死後由朋友私下起的,並非朝廷頒布,故稱私謚),待陽柴桑(今江西九江星子)人,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大約生於東晉哀帝興寧三年(午)。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勒,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後棄官歸隱。他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後世稱靖節先生,田園詩派第一人。著有《陶淵明集》,成為後世詩人追隨模仿的對象,而在正史中,《晉書》、《宋書》、《南史》都一律把陶淵明列入隱逸列傳。而且都提到他因為不肯為五斗米折腰,而棄官賦歸隱。也就是說所有的史家,在談到隱淵明的時候,都強調他歸隱不仕的一面,以後談論陶淵明的,也都寫他的淡泊名利,哲學他「此心淡無著,與物常欣然」的人生態度。蘇轍《蘇轍集》第三冊,中華書局,年。

陶淵明的生命哲學然隱淵明並非只是一個終日「釆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的高士大隱。魯迅先生就曾批評過這種以偏概全的觀點,他說:「據我的意思,即使是從前的人,那詩文完全超於政治的所謂『田園詩人』、山林詩人』是沒有的。完全超出於人世間的,也是沒有的。既然超出於世,則當然連詩文也沒有。……由此可知陶淵明總不能超於塵世,而且,於朝政還是留心」這是很富於啟迪性的見解。在陶淵明一生中,他並非自始至終離群索居,在他年少時也曾有過「猛志」(《雜詩》其五)及「大濟於蒼生」(《感士不遇賦並序》)的理想,在其詩文中我們可以窺探其性格的矛盾,並在此基礎上去真正認識這個偉大的詩人。因此我們要捕促他思想深處的真相,最有效的方法是考察其生涯中幾個轉折期的言行。

自出生至二十八歲止。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裡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年輕時,以讀書閒居生活為主。其家道已經中落,在少年時代都是不得意的,對他的思想會有所影響,在陶淵明青少年時,戰亂頻繁,—饑荒不斷,這時正值陶淵明七歲至十二歲青少年的生活期間,加上他這個「自余為人,逢運之貧」(《自祭文》)的家庭,其困難可想而知,其詩中云: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饑。(《有會而作》)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遊走。(《與子彳嚴等疏》)

少年時代的陶淵明,對家中窘迫的困境,是體會深刻的。雖然陶淵明至老家境貧窮如故,「老至更長饑」,還曾向友人叩門乞食,但他卻能秉持著貧賤不能移的情操,樹立下令人崇敬的典範。

陶淵明「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飲酒》其十六),可知他很重視對儒家經典的學習,其詩文對儒家經典頗多引用,據朱自清《陶詩的深度》一文統計,僅對《倫語》的引用就達次,說明陶淵明對儒家經典頗為熟諳,陶淵明平素研讀史書,對於懷抱忠肝義膽、豪氣干雲之輩,頗多欽羨,如《詠三良》:

彈冠乘通津,但懼時我遺;服勤盡歲月,常恐功愈微。忠情謬莰露,遂為君所私。出則陪文輿,入必侍丹帷;歲規響已從,計議初無虧。一朝長逝後,願言同此歸。厚恩固難忘,君命安可違。臨穴罔惟疑,投義志攸希。劑棘寬高墳,黃鳥聲正悲;良人不可贖,泫然沾我衣。

如《詠荊輛》: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羸。招集百夫良,歲暮得別卿。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素鎮鳴廣陌,慷慨送我行。雄髮指危冠,猛氣沖長纓。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漸離擊悲築,宋意唱高聲。蕭蕭哀風逝,濃濤寒生。商音更流弟,羽奏壯士驚。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設,千載有餘情。

陶淵明對三良(即奄息、仲行、針虎三人,均為秦穆公磨葬)的自原投義殉君的夙志決心,摹寫淋漓。詩中「良人不可贖,法然沾我衣」是說:良人是無法贖了,然而他們的行為,使我感動得流淚,淚流得把我衣服都濕透了。這說明陶淵明盡忠報國,立功立德的表現。而對荊軻刺秦王,奇功不成之悲壯,也流露出同情與憤慨之情,詩中:「昔人雖已沒,千載有於情」是說這個人雖然死了,然而這件事情,千百年後還是使人感動;而感動的人就是陶淵明,從這兩首詩中仍可以看到詩人的猛志及理想之光,不時閃耀在字裡行間。魯迅以此點概括陶淵明確擁有「怒目金剛」式性格特徵。陶淵明平淡的隱居生活,卻心懷天下,憂國憂民,他並不因為隱居而忘懷世事,可知他有雄心,有志氣。

陶淵明一生的行跡,可以發現儒釋道三家對其人格定位的三重影響。其理想的人格是冥合儒佛道,融道家之忘懷得失於儒家進得修業中,又受佛家思想的熏陶,於是,建構出剛直率真,執著淡化的哲學思想,從儒家濟世的理想失落後,成為老莊思想的實踐者。隱居後,又無法達到莊子式的逍遙,進而又將儒家治國平天下的心志,轉化為獨善其身的品格。

因此,他汲取了儒釋道三家的精華,經過不斷地萃取、提煉至突與矛盾。於是,沉湎於一己性情的陶淵明,才能從心造的理想世界中,獨自品味人生,自由揮灑本性,達到心靈的慰藉,散發人品—之美,如此,外露的精神美才顯得真實、自然與超逸,並使其魅力無限。所以,陶淵明的哲學思想,是魏晉時期及流傳後世的真正體現。

相關內容: 陶淵明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詩壇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