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飲酒(其五)》文章賞析
《飲酒·其五》是陶淵明創作《飲酒十二首》詩中的第五首詩。這首詩是陶淵明在隱居田園生活之後著作的,主要體現隱居田園生活的樂趣,表達作者對隱居生活的歡喜及對大自然的讚歎。
「結廬在人境……欲辨已忘言。」(《飲酒·其五》)這首詩的宗旨是回歸自然,在意境方面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是前四句:「結廬在人境……心遠地自偏」。此四句描寫陶淵明終於擺脫黑暗的官場生涯,擺脫了令人厭惡的塵俗紛擾的感受,突顯詩人鄙視仕途之路、不與朝臣統治者等同流合污的情感。看似簡單的四句話,其中蘊藏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告誡我們,人是可以自我陶冶的,只要心中有理想又追求,終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情趣。
第二層是後面六句:「采菊東籬下……欲辨已忘言」。後六句描繪了夕陽下照映下的南山美景,詩人從中體會到了無限的生活情趣,也表達了詩人對田園隱居生活的熾愛和純潔的品德操行。「采菊」的悠然與「南山」的美景、落山的夕陽與歸巢的飛鳥相互映襯,讓詩人體會到別樣的深意,想要說出什麼,卻陶醉在此山此景中不能自拔,給讀者留下一絲懸念,引發讀者的思考。
這首詩詩句描寫簡單明瞭,富有理趣,但又不枯燥乏味。形式與內容完美的結合達到高度的統一,短短的幾句詞不僅寫出了悠然自在的心情,還描繪了幽靜淡美的景,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又包含了自然萬物各得其所的哲理,意味深長。
田園詩人陶淵明的高尚品格
陶淵明有著很多文人士大夫嚮往的高尚品質,他擁有淡泊名利,堅持本心,不願與世俗的黑暗勢力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他還相當自尊自愛,安貧樂道,擁有常人難有的平靜自然的心境。
由於年少時期受到家庭和儒家教育的影響和熏陶,陶淵明很早就擁有濟世之志,期望建功立業,在仕途上有所大作為,能夠為國家為百姓幹出一番實事。然而在他們那個時代,政治官場相當黑暗,官場上的要職都被貴族所壟斷,背景不夠雄厚的寒門之人只會遭到貴族們的壓迫,因此陶淵明即使身負濟世的遠大志向,但是卻無法得以施展。不僅如此,陶淵明身在官場就避免不了與那些官場上的人物應酬,這些使本性正直、嚮往自然閒適生活的陶淵明非常難以忍受,因此,最終他作出了辭官回歸田園的選擇。從中就能看出陶淵明身上不慕功名利祿,堅持本心,不隨波逐流的高尚品質。
辭官歸隱田園後,陶淵明在詩文方面大放光彩,他借助詩歌抒發自己胸中的情感,傾訴自己心中的喜怒哀樂,所著詩歌無一不是佳作。而從他的那些詩作中,不論是飲酒詩,還是詠懷詩,亦或是田園詩,都可以看出陶淵明對寧靜悠閒的田園生活的喜好,以及他淡泊曠達、安貧樂道的高尚人格。
總的來說,陶淵明身上有著許多值得世人學習的高尚品格,不僅是後世文人學者學習的目標,也是平凡人學習的榜樣。
揭秘陶淵明私謚是什麼
陶淵明私謚什麼?陶淵明私謚靖節,是陶淵明的朋友們在他去世之後之後給他的謚號,這是對他一生高風亮節的總結,也能體現他的朋友們對陶淵明逝去的悲痛心情。後世一般也稱呼陶淵明為靖節先生,儘管對於陶淵明的稱呼有很多,包括他的另一個名字陶潛,他的自稱五柳先生,他的字元亮等等,但是也就「靖節先生」這個稱呼最能體現陶淵明的一生。
陶淵明出生在東晉末年,當時的官場是個十分黑暗可怕的東西,要是你不能適應官場的潛規則,仕途上便不能一帆風順,反倒總是那些擅長溜鬚拍馬的人節節高昇。因此,就算陶淵明是二十歲開始當官,一直到他人過中年,都沒有獲得較高的官位,在做最後一個彭澤縣令的時候,甚至連一名什麼本事沒有只會吹吹耳旁風的小小督郵都能在他面前作威作福。要知道,曾經的劉備就是和自己的兄弟關羽張飛一起鞭打督郵上的戰場,劉備他們嚥不下的這口氣,陶淵明同樣嚥不下。
陶淵明為了不被這麼五斗米所累,不願在這個趨炎附勢的督郵面前低下自己高貴的頭顱,一氣之下便當場辭官走人,從此以後,陶淵明再也沒有踏上過官場,即使有好友盛情相邀,他也只是淡然地笑笑,說是再也不想離開這片自由的土壤了。
陶淵明是個文人,但他同樣有著非凡的骨氣,所謂文人風骨,便是陶淵明這樣的。不為功名所累,不為世道所污,心有一念,此生便義無反顧。
陶淵明的詠菊佳句賞析
菊花在陶淵明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詠菊自然成了詩歌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可以說菊花是陶淵明隱居生活的象徵,特別是他歸隱田園生活後,還在院旁種下了大片大片的菊花。農作歸來,倚菊而坐,對酒當歌,好不快活。
陶淵明愛菊成迷,對菊花情有獨鍾。據陶淵明詩歌中的描述和周瘦鵑的考察,陶淵明最喜愛的菊花是「九華菊」。此花香氣清新、枝葉疏散、根莖挺直,每年的九月份中旬才會綻放。菊花氣韻高潔,與世無爭,開不驕敗不餒。自從「一從陶令……說到今」,陶淵明表達了對菊花的喜愛,「懷此貞……霜下傑」的菊花便成了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象徵。有志之文人雅士紛紛吟詩作畫,贊其色描其美,詠頌菊花孑然挺立、高霜傲骨的高尚品格。
陶淵明與「菊」是趣味相投。「菊」在古義中的意思是:從鞠,窮盡的含義;「菊花」是指一年的花期到此結束。菊花是在陽曆的九月份盛開,到了深秋就逐漸凋謝。菊花絕世而獨立,即便是開不完美的的花,也高高懸掛在枝頭,不害羞不敗落,照常傾吐芬芳。菊花獨特的品格吸引力人們的關注,此後便有借花喻人。人們常用菊花(志士氣節、君子品德和隱士風範)讚美他人或自喻來表達精神追求。
陶淵明逃離官場,遠離紛擾,隱居在田園之中自得其樂,就跟菊花一樣淡泊名利、與世無爭。花開花,是因為花兒高興,追求心中所想,才是最重要的。
陶淵明《時運》賞析
《時運》是陶淵明在晉安帝元興年著作的一首詩。這首詩一共分為四個章節,讚美了春天美好的景象及萬物復甦的大自然,詩人陶醉於大自然中,不僅淨化了心靈、開闊了心胸,還在大自然的陶冶中提升了人格。
《時運》詩的大意講述的是,在暮春萬物復甦的時節,詩人一個人外出郊遊,孤單形影。愜意的欣賞著自然中的美景,心情開懷,但只有影子跟自己作伴,不免覺得傷感。前面兩個章節描述的是歡欣之情,後兩章敘述的是傷感之意。
陶淵明熱愛田園生活,熱愛大自然了,大自然的一切美景都讓他欣喜。隨風而擺的禾苗、秀麗壯美的山峰、自由飛翔的鳥兒……看著此情此景,陶淵明陷入了茫茫的遐想中。人生本來就是如此容易滿足,為何還要去追逐不屬於自身的榮利。於是舉杯而飲,自醉自意、自得其樂。
漢魏之後,四言詩已經漸漸消退,隨之興起的是五言詩。但是五言詩的語言節奏結構單調乏味,作詩時還要考慮其節律的完整,常加入無實際意義的語詞,全文讀起來拖沓累贅,不夠簡練。陶淵明著作《時運》時,並沒有跟隨興起之風采用五言詩,而是有意的選擇節奏簡單、語言平穩簡練的四言詩為主題。《時運》在著作中就以《詩經》的四言體格式為模板,詩歌的題目取自第一句詩的「時運」二字,題目下面還有開序,以此開門見山點明全詩宗旨。《時運》與《詩經》相比較,前者的效果、意蘊更勝一籌。
揭秘詩人陶淵明身世
陶淵明身世本來是個謎,不知生死年、不知何人氏等等。一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經過學者凌誠沛等人將近二十年的研究才得以論證,解開了這個謎團。自此,陶淵明的身世之謎大白於天下。
陶淵明(前365年—前427年),東晉傑出的詩人,中國歷史上文學上首位田園詩派的創始者。因具有高尚的品德氣節,世人稱靖節先生,陶淵明是潯陽紫桑人,位於今江西省九江。陶氏一族在是個官位顯赫的大族,自陶淵明父親去世後,家族就開始衰落。根據凌誠沛的查證,陶淵明出生的地方就是在今江西省宜豐縣澄塘鎮新安村的安成自然村。
前393年,陶淵明當時二十九歲,他帶著妻子和兒子離開南山的陶家坪,搬遷到潯陽去居住,在潯陽一住就是二十四年。後來妻子王氏因病去世後,陶淵明在潯陽續絃,再次娶妻翟氏。翟氏賢惠有禮,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把家裡打理的井井有條,深得陶淵明的喜愛。翟氏還為陶淵明生下了一個小兒子。
前416年,,陶淵明五十二歲。可能因為上了年紀,陶淵明的思鄉情結越加濃厚,他又帶著妻子翟氏和五個兒子從潯陽搬回到宜豐縣,繼續居住在南山的舊居陶家坪。在故里平靜悠閒的生活了十一年後(前427年),陶淵明在星子栗裡去世,死後安葬在康樂縣義鈞鄉之七里山,位於今宜豐澄塘鎮的七里山。
陶淵明身世自考證後就有了詳細完整的敘寫,可供世人更加的瞭解陶淵明。
相關內容: 陶淵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