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約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潛,字淵明。別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豐人。東晉末到劉宋初傑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學巨匠。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陶淵明的《止酒》,一起來看看吧!
止酒
陶淵明〔魏晉〕
居止次城邑,逍遙自閒止。
坐止高蔭下,步止蓽門裡。
好味止園葵,大懽止稚子。
平生不止酒,止酒情無喜。
暮止不安寢,晨止不能起。
日日欲止之,營衛止不理。
徒知止不樂,未知止利己。
始覺止為善,今朝真止矣。
從此一止去,將止扶桑涘。
清顏止宿容,奚止千萬祀。
陶淵明可以辭官,可以守窮,但不可一日無酒,飲酒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嗜好。所以對於他來說,停止飲酒將是十分痛苦的事情。但陶淵明卻以幽默詼諧的語言,說明自己對於酒的依戀和將要戒酒的打算。詩中每句用一「止」字,讀來風趣盎然,具有民歌的情調。
這首詩大意並不難懂,總體來說是因為飲酒傷身,要「止酒」(戒酒)罷了。但這首詩的「止」字解釋起來還真麻煩,如果全按「停止」(戒除)解釋,「坐止高蔭下,步止蓽門裡。好味止園葵,大歡止稚子」這四句就解釋不通了。「止」古代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止於」,說得直白點,就是「停留在……上面」,那麼「高蔭」「蓽門」「園葵」「稚子」就是都淵明樂意停留在這上面了。但按這個意思解釋後面「止酒」又解釋不通了。因為「徒知止不樂,未知止利己」,這兩句明顯是說「只知道戒了酒不爽快,但不知道戒了酒對自己又好處」。看來這篇中的「止」字,還是前後分成兩個意思的。
另外,這首詩在形式上有個特點,每句都帶一個「止」字。朱自清先生推測此體早已有之。既然早有此體,就應該有所留傳。但在陶淵明此詩之前,又沒有例子流傳下來。這未免讓人對朱自清的推測難以信服。清代陳祚明和吳瞻泰都認為這種每句中含有同一字的寫法是陶淵明開創的。即使如朱自清所說,此前已有此體,陶也當是此體較早的作者之一。當然這種寫法被後人發揚廣大了。明代薄命才女賀雙卿,有一首《春從天上來·餉耕》,就是這種詩詞極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