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戰爭史源遠流長,而其中《孫子兵法》則是古代軍事書籍的鼻祖,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後世封為兵家盛典。
《孫子兵法》是春秋時期齊國孫武撰寫的一部兵書,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那麼經過這麼漫長的歷史歲月, 《孫子兵法》是否發生過一些改變呢,讓我們一起在歷史長河中尋找答案吧!
誕生於春期時期的《孫子兵法》一共有十三篇,也有一說是八十二篇,總之由於當時傳播方式的落後性等原因,該書並沒有被廣泛應用。到了戰國時代,諸侯紛爭,硝煙四起,使其在戰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從而被更多的人所注意。
很多學者開始對《孫子兵法》進行註解,這使其在原有十三篇的基礎上獲得的大範圍的擴增,到了漢代,則由官方進行了系統的整理。東漢時期,班固在《漢書》中已有「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一說。
魏晉時期,對《孫子兵法》做出較大貢獻的是曹操。由他編撰的《孫子略解》,是根據自身軍事戰略經驗對《孫子兵法》「十三篇」進行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完備論述。也就是說曹操根據自身的經驗,對《孫子兵法》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刪減,只保留下了十三篇。
當然隋唐時期之後,各朝的文人學士以及軍事家,都根據不同的戰略狀況,對《孫子兵法》做出了不同的註解,但主要還是圍繞其「十三篇」展開的論述。 乃至今日,《孫子兵法》已經走出國門,被各國廣泛應用於軍事領域的同時,也被應用於商場,其根本還是原來的「十三篇」,也就是說《孫子兵法》十三篇已經被普通大眾所廣泛接受。
孫子兵法經典語句
孫子兵法有很多著名的語句,什麼要因敵方的形勢而改變自己的戰術等,我覺得其中最主要的精髓有以下幾個方面:
敵人沒有注意、沒有防備的時候,和在敵人早已掌握己方動態,開始積極應戰的準備之中開始進攻,差別是很大的,其中成功的機率會大大降低,最好打他們個措手不及,讓他們沒有時間反應,這樣,己方的損失也會相對的下降。
準確地知道自己這邊的現狀,也知道對方的現狀,這樣雙方打起仗來就可以百戰百勝;只知道自己這邊的情況,而並不知道對方的情況,就會產生一勝一敗的結果;如果自己這邊的情況不知道,敵方的情況也不知道,那麼這場仗是絕對不會贏的。這就告訴我們,只有準確的知道自己的現狀,同時也知道對方的情況,才會最大程度的取得這場戰役的勝利。
假如在一處己方並不熟悉的土地上作戰,那麼如果不用當地的嚮導為自己指路,就很有可能因為不熟悉地形,而失去原本應該有的地勢上的幫助,相反如果能夠善用地勢,那麼就會大大增加己方勝利的概率。
打仗能夠百戰百勝,是很好的,但是如果能不出兵就可以取得勝利,那就是非常好的,這也是說,在某些時候,如果可以不用戰爭就能取得勝利,那麼就不要再打仗了,因為只要是打仗就免不了己方也會有損傷,那麼,既然可以避免這次的戰爭,減小己方的傷亡,又何必再弄得兩敗俱傷呢。
將士兵當做自己的嬰兒,那麼士兵就會陪你一起跳下深溪,將士兵當做自己的孩子,那麼士兵就會與你共赴生死,這也是在說,只有將士兵真正當作自己的親人去照顧,才會有人不懼生死的追隨你。
孫子兵法36計
兵法三十六計也就是《孫子兵法》,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孫子兵法》總共十三篇,五千多個字,主要講述的是行軍打仗的謀略。它裡面的論述非常精深,內容也十分廣泛,後世無人能夠超越。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的瑰寶,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作者孫武是中國古代非常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
在書中,孫子認為,戰爭的勝利並不取決於當時人們信奉的鬼神說,而是由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甚至自然等多種因素相結合影響的,所以應該根據敵我雙方的情況來制定戰略計劃,達到勝利的目的。
公元前512年,孫武被伍員推薦給吳王闔閭,那時候他已經寫成了《孫子兵法》,帶著兵法的他被吳王極力讚賞,從此後孫武在吳國軍隊中大展身手,屢立奇功。公元前506年,曾經率領吳國軍隊大敗楚國,佔領了楚國的國都,幾乎讓楚國就此滅亡。
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是中國軍事史上珍貴的文化遺產。正是他在軍事科學方面總結和概括了豐富多面的哲學道理,確定了他在春秋末期和「孔子、老子」並列的地位。
《孫子兵法》中,重點闡述了戰爭中制勝敵人的規律、軍隊的管理和建設、作戰時必須遵循的原則、擊敗敵人的技術技巧、特殊的戰鬥方法和軍隊的後勤等方面,體現了完整的軍事思想主張。
相關內容: 孫子兵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