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田單,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本站小編為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跡。
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上,一直都是一個戰亂的時代,當時幾乎全國各地都在起兵打仗爭奪地盤。那麼在《孫子兵法》中的第三篇開頭就有表明一句話「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這句話的全部的意思,只要能不起兵攻打對方,通過自己的實力讓對方降於自己才是最高明的謀略。
孫子在此處就闡述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觀點,目的就是為了要告訴這些將領,不要一味地去想著發起進攻,而是要通過避免戰爭來達到同樣目的。但這一點發生在當時的戰亂年代幾乎是不可能的,是需要審時度勢來周旋的。另外,通過作戰打仗從武力上去打敗敵人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而是讓敵軍從心裡面對自己欽佩佩服,只有那樣才是戰爭最高的勝利。因此打仗還要有攻心之術,一方面進行戰爭,另一方面則是在籠絡人心。這樣子戰爭結束後,被俘虜的敵軍,就會安心地歸順於自己,也解決了後顧之憂。
早在戰國時期,齊國的大將軍田單就幫助齊國奪回了71座城池,但只有聊城久久不能奪回。於是就魯仲請教怎麼才能把聊城奪回呢。魯仲知道後就把自己的謀略把跟田單說了,隨後就寫了一封書信用箭射入了聊城。當鎮守聊城的燕將,打開書信後信內便寫道:「聰明的人見機行事,勇敢的不怕死但怕留下不好的名聲」。之後信內就有解釋到,我知道你為什麼一直死守聊城不敢回燕國,無非是有人在造謠你想起兵造反,回去之後怕被斬首, 只能死守聊城保全性命。我有一個建議,你不如帶著自己的軍隊回到燕國,燕國看見你的軍隊毫髮無損,一定會很高興,還能給你加官進爵。如果你一直死守聊城的話,還會背上叛國之罪。不如大大方方地回去,聽後差遣。
燕將看到此時,心中就仔細權衡了一番,覺得非常有道理,於是就帶著軍隊連夜撤走了聊城,也就是這樣,魯仲不費一兵一卒就輕而易舉地拿下了聊城。從這件事當中,我們就能看出,魯仲所用的就是攻心之「計」。一方面幫助燕將解決了難題,自己也奪得了聊城。也算得上是孫子兵法謀攻篇最佳的一個案例了。 所以我們在有時候碰見一些難搞的人,不如針對這個人的其他方面和情況來分析,從而找到一個最佳的點,從中突破。然後讓這個人對自己產生欽佩之心。這就是《孫子兵法》第三篇這一段當中所教給我們的謀略。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在段話的意思就是,會用兵的將領,可以通過不戰鬥就能讓對方屈服,通過不攻城,就能多下城池。所以摧毀敵人的國家,不一定非要用打仗來奪取,更多的則是用謀略來之計。
在戰國時期,韓信是一位足智多謀的將領,在韓信成功的佔領了魏國代周之後,又以背水一戰和疑兵之計擊敗了趙軍,殺死了陳余,俘虜了李左車。當李左車來到自己賬內的時候,韓信非但沒有殺了他,反而是非常的器重他。當時的韓信想攻打燕國的時候就向李左車請教,我要怎麼樣才能成功地拿下燕國呢。隨後李左車就向其獻上一計。 韓星聽後覺得十分有到了。就採用了李左車的計謀給燕國的君主修書一封。信中闡述了雙方的又是和戰爭的利害關係。與此同時,韓信又加緊調兵遣將,看到書信內容的燕國君主,立馬就同意投降了。韓信也沒費一兵一卒就拿下了燕國。 這件事就很直接地表明我上面所說的話,會用兵的將領,可以通過不打仗不攻城就摧毀敵人的國家。而且自己還沒有損失上面。足以可見在當時會謀略的人才,是深厚沒過將領重用的。
所以在《孫子兵法》當中,我們其實很夠學習到跟多的謀略,並加以利用到我們現實的生活當中來,這樣子就可以解決很多其實我們看起來很難,但通過理性的分析後,卻發現好像並不是那麼難。所以有些事情的本事其實並不是那麼難,只是你覺得難隨後就害怕退縮。但當你去瞭解去做的時候,就能發現好像也沒有難。
相關內容: 孫子兵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