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孫子兵法分析,李嗣源是如何支援幽州的?

通過孫子兵法分析,李嗣源是如何支援幽州的?

通過孫子兵法分析,李嗣源是如何支援幽州的?

孫子兵法

說到李嗣源,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本站小編為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跡。

說到兵法,大家的第一反應肯定是《三十六計》和《孫子兵法》這兩本書了,因為這兩本書在我們古代時期,是非常難得了的兩本兵學盛典。在這兩本書中的計謀,只要你運用得到的話,就沒有打不贏的仗,不管你是人少,還是說處於一個劣勢的狀態,只要會在戰場中,根據當下的局勢進行分析,且指揮得當。那麼這場比賽的勝利肯定是屬於你的。

但是這兩本兵書是不同的,《孫子兵法》當中主要講訴的就是,在一場戰爭中怎麼去計算,自己獲勝的一個概率,只有你計算出來了,你才會知道這場戰爭你會不會取勝,如果算出來自己的勝率小,那就要通過判斷敵人的一個陣勢,和利用好自己所處位置的地形,去把這種勝利慢慢的擴大,達到一個勝券在握的狀態。這樣子就不怕被打敗了。那《三十六計》當中講訴的就是,教你如何去很好的運用這其中的計謀,達到一個勝利,且很多的計謀都是要去利誘敵方,抓住敵方被你利誘的心理,去擊敗敵人的。不好的一點就在於,萬一沒有使用得到的話,計謀被識破了,可能會對自己造成不少的損失。

可以這麼說把,為了保險安全起見使用《孫子兵法》是最好的,且這其中還教會了你去怎麼跟自己手底下的士兵相處。我們都知道打仗靠的就是自己手底下的士兵,和一個好的將領。只有士兵服從將領的命令了,說一不二的時候了,那麼在戰爭中將領就能夠很好的指揮士兵,怎麼去攻打敵方和怎麼去變換陣勢去讓敵人無法琢磨。在《孫子兵法》地形篇當中就有這麼一句話:「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瞭解自己的軍隊能打仗,但不瞭解對面的軍隊能打仗。而只瞭解敵方軍隊可以打,而不瞭解自己的軍隊不可以打,且知道自己的軍隊可以打,敵方的軍隊也可以打。但是不瞭解地形不利於作戰的,這三種情況下,取勝的機會只有一半。所以懂得用兵的人,他行動起來不會迷惑,但是會變幻無窮,所以說: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在這裡孫子就很好的講訴了一點,那就是在軍隊中身為將領,一定要知道什麼情況下可以打仗,什麼情況下不可以打,這樣才算是一個合格的將領,且自己帶領的也是一隻合格的軍隊。

在五代時期,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率三十萬大軍包圍了晉國的北方軍事重鎮幽州,晉王李存勖派大將李嗣源統率7萬人馬增援幽州,解幽州之圍。李嗣源就說,敵人多是騎兵,人數眾多,又早已達到了作戰之地。而我軍大多是步兵,人數由少,還有糧草隨軍而行。如果在平原上與敵人相遇,敵軍只需把我軍糧草截走,我軍就會不戰自潰,更不用說用騎兵來衝擊我們了。針對這種情況,李嗣源就從易州出發,繞到去拯救幽州。李嗣源的軍隊一路繞道前行,在離幽州還有六十里的地方,被一支契軍的騎兵發現了,這時的契軍才發現來了援兵。契並連忙逃走。李嗣源帶三千人前往追趕,不一樣的是契丹騎兵行走在山上,晉軍行走在山澗中。

在到達山口的時候,契兵被擋住了去路,李嗣源知道成敗在此一舉,隨後便用契丹語喊道:「你們無故侵犯我國,晉王命我率百萬之眾,直搗兩樓(契丹首府),將你們全部消滅!」。說完便衝上前去,斬殺這些騎兵。順勢把大部隊帶離山口。出來後就是一馬平川了,很容易遭到契丹騎兵的攻擊。李嗣源就讓步兵看下樹枝作為鹿砦,當遭到契丹騎兵攻擊的時候,就用樹枝做成寨子,而晉軍就趁機放箭。當快要逼近幽州的時候,契丹看見晉軍行進的方向,煙塵滾滾,一時不知虛實,以為晉軍援兵眾多,未戰先怯。等到決戰來臨,李嗣源率騎兵在前、步兵隨後,有組織地掩殺過來。契丹兵鬥志皆無,丟棄了大量的車帳、牲畜,狼狽逃去。至此,幽州得以保全。

在這場戰役當中,李嗣源先是以迂為直,繞道的接近敵人,使得敵人措不及防,而後又巧妙地利用了地形,有效的屏蔽了騎兵的進攻,如此以來,李嗣源就很好地運用了孫子兵法當中許多重要的軍事思想。且這樣的將領一定會打勝仗的,因為懂得去分析和利用地形,來極大的增加自己的一個力量,削弱敵軍的力量,而且就算我沒你人多,但我慢慢的消耗你的人,這樣子我打敗你只是時間問題了。

相關內容: 孫子兵法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孫子兵法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