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孫子兵法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孫武,字長卿,其生平事跡最早見於《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為陳國公子陳完後裔,孫書之孫,孫憑之子。作為春秋末兵家的代表,孫武被後人尊稱為孫子、兵聖、兵學的鼻祖等。
出生於齊國貴族世家的孫武,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從小就飽讀兵書,對軍事非常感興趣。加上孫武所處的時代,戰爭頻繁、諸侯國之間相互兼併,這讓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戰爭理論。
當時,南方的吳國聯晉伐楚,國勢強盛,大有崛起之勢。孫武認定吳國是他實現抱負的地方,於是毅然離開齊國,經過長途跋涉,投奔吳國而去。
孫武孫武一生中的重要事件都是在吳國發生
孫武一生中的重要事件都是在吳國發生的,死後亦埋葬在吳國,因此歷史上一直把孫武稱為「吳人」。
孫武在吳都(今蘇州市)郊外結識了楚國名臣伍子胥。伍子胥因為家門的牽連,被迫流亡到吳國。兩人結識之後,發現彼此意氣相投,遂成為摯友。
魯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吳國闔閭當政之後,禮賢下士,任用了一批賢臣,其中就有伍子胥。
闔閭體恤民情,注重農業生產,積蓄糧食,修路築城,訓練軍隊,一時間吳國民心振奮,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闔閭立志要強盛吳國,滅楚稱雄。這一切都被孫武看在眼裡,因此他在隱居之地,一邊灌園耕種,一邊寫作兵法,其曠世巨著《孫子兵法》即於此時寫成。
《孫子兵法》
闔閭採取的一系列有效治國政策,讓孫武意識到他是一個有所作為的君主,因而不久孫武便經由伍子胥,把其所著的《孫子兵法》十三篇獻給吳王,吳王闔閭看後大為讚賞。
孫武所獻的《孫子兵法》十三篇,總共不到六千字,在字數上還不及現在一個本科生的學士論文,但是其中說提及克敵制勝的戰略戰術,幾乎成了軍事理論上無法超越的經典。
《孫子兵法》是中國歷史上一部經典的、影響深遠的軍事著作,在北宋朝廷作為官書頒行的兵法叢書《武經七書》中被排列首位,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兵書,書中充滿了很多睿智的戰略思想。
據說滑鐵盧失敗後,拿破侖在百無聊賴的囚禁生涯中無意間看到傳教士翻譯的《孫子兵法》,痛心疾首地說:「如果我二十年前就能讀到這本書,歷史將被改寫!」
《孫子與現代戰爭兵法》作者馬克·麥克尼利,在書中寫道:「《孫子兵法》是高層軍校學生必讀的一本書,已經融會在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的軍事學說之中。」
《孫子兵法》的作者
然而《孫子兵法》的作者是誰,到底是不是吳國將軍孫武,這個問題卻一直困擾著歷史學家。
古籍《商君書》《韓非子》都提到「孫吳之書」是指《孫子兵法》和《吳子兵法》,但沒有說明其作者就是孫武。直到《史記》問世,司馬遷才明確提出《孫子兵法》為孫武所著。
由於司馬遷寫作嚴謹,後世對「《孫子兵法》為孫武所著」的說法深信不疑。但是宋代學者陳振孫、葉適卻對此提出質疑:《孫子》真是孫武撰著的嗎?歷史上是否真有孫武其人?清人姚際恆亦贊同其說,認為《孫子兵法》為偽書。然而《漢書·藝文志》載古兵法有《臏孫子》(孫臏)和《吳孫子》(孫武),將孫臏與孫武其人其著區別清楚,實無可疑。
明代宋濂的《諸子辨》、清代的《四庫全書總目》等著作認為:太史公是嚴肅認真的史家,其記事立言,翔實可靠,本傳中所敘孫武、孫臏事明明白白。
此外,史學界還存有一種意見,認為《孫子兵法》是由孫武與其門徒們共同撰著的。這與《論語》的創作方式如出一轍,即孫武講學授徒,傳授軍事學術,由其門徒耳受筆錄,世代相傳,最後在春秋戰國期間逐漸地形成了這部豐富的、有比較完整的體系的兵法著作。
總結
孫子與孔子出生在同一個時代,但是面對諸侯紛爭,一個選擇從內提高自身的修養,用思想教化民眾;一個選擇從外增強自身的實力,用謀略戰勝敵手。因此後人說為人學孔子,處世學孫子。
孫子的處世智慧,主要表現在用謀上:「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教人掌握未來的不可知;「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教人用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成果;「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教人隨時把握主動……
由於其深遠的影響力,《孫子兵法》迄今已被譯成英、法、德、俄等十幾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在日本甚至有一百多種研究《孫子兵法》的著作出版。
如今,《孫子兵法》中軍事家孫子處理戰爭的智慧已經被廣泛運用於軍事、政治、外交等各個方面,甚至被很多企業家用於企業管理和商場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