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25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後又一個大一統的中原王朝,傳八世共十四帝,享國一百九十五年,與西漢統稱兩漢。東漢在文化、科技、軍事、佛教等方面成就突出,文化上鄭玄將經學推向高峰並開創鄭學,科技上蔡倫改進造紙術,張衡發明地動儀和渾天儀,軍事上迫使北匈奴西遷,佛教在此期間經白馬寺傳入中國。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崔寔(約103年—約170年),東漢農學家、文學家,冀州安平(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縣)人,是文學家崔駰之孫,崔瑗之子。
元嘉元年(151年),上《政論》。後任議郎、五原太守等職,有惠政。著有中國古農書中「農家月令書」這一系統最早的代表作《四民月令》,該書反映了東漢晚期世族地主莊園一年十二個月的家庭事務的計劃安排,對後世進行農事活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人物生平
崔寔少時沉靜,愛好典籍。父親崔瑗去世,減賣田產,修起塚塋,建立碑頌。葬後,隱居在墓旁,資產用盡,因窮困,以販酒為業。當時人多因此嘲笑他,但崔寔始終不改。但也就是夠家用而已,不致力於盈餘。服喪完後,三公都來徵召,他都沒有應召。
元嘉元年(151年)十一月,朝廷召命公卿郡國舉薦至孝有操行之士。崔寔受到郡裡的推舉,被征到公車,因病不能對策,除為郎。他明曉政體,做吏的才能很有富餘,談論當世便利之事數十條,名為《政論》。論點切中要害,言論動聽且確切。
此後崔寔被太尉袁湯、大將軍梁冀徵召,他全不應召。大司農羊傅、少府何豹上書推薦崔寔才能美好高妙,宜在朝廷任職。朝廷召拜他為議郎,陞遷為大將軍梁冀司馬,與邊韶、延篤等在東觀著文作書。又出京任五原太守,有惠政。
崔寔教授百姓製作工具以避免遭受寒冷之苦。當時胡虜侵入雲中、朔方,殺害搶掠吏民,崔寔整頓兵馬,注重烽候,使胡虜不敢侵犯,常常成為邊境最強的隊伍。後來崔寔以病被徵召,拜為議郎,又與各位儒學博士共同榷定《五經》。
延熹二年(159年),漢桓帝借宦官之力殺死梁冀,崔寔因是故吏而被免官,禁錮多年。
當時鮮卑多次侵犯邊境,朝廷召命三公推舉威武有謀略之士,司空黃瓊推薦崔寔,拜為遼東太守。在赴任的路上,崔寔母親劉氏病故,他上疏精求蹄歸葬行喪。服喪之後,朝廷召拜他為尚書。崔寔以當時動亂不安,稱病不理事,數月後被免官歸家。
約建寧三年(170年)病故,家徒四壁立,沒有殯斂費用,光祿勳楊賜、太僕袁逢、少府段熲為他準備棺槨葬具,大鴻臚袁隗樹碑頌德。
人物評價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1、寔之《政論》,言當世理亂,雖鼌錯之徒不能過也。2、崔為文宗,世禪雕龍。建新恥潔,摧志求容。永矣長岑,於遼之陰。不有直道,曷取泥沈。瑗不言祿,亦離冤辱。子真持論,感起昏俗。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漢家之法已嚴矣,而崔寔猶病其寬,何哉?蓋衰世之君,率多柔懦,凡愚之佐,唯知姑息,是以權幸之臣有罪不坐,豪猾之民犯法不誅;仁恩所施,止於目前;奸宄得志,紀綱不立。故崔寔之論,以矯一時之枉,非百世之通義也。孔子曰:「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斯不易之常道矣。
相關內容: 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