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公元前468--前376年)
名墨翟,戰國時期魯國人,又說是宋國人,曾為宋國大夫。傑出的思想家和科學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和他的弟子自食其力,過著刻苦耐勞的生活。他曾遊歷各國,宣傳"兼愛"和"非攻",主張人人彼此相愛,反對人壓迫人,反對兼併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他反對奢侈、浪費。為了興天下這利,除天下害,主張"節葬"和"節用"。他還反對儒家"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說法,強調人的能動作用。墨子及墨家學派對自然科學的研究也取得了顯著成就。《墨經》中彙集了當時自然科學、認識論、辯證法、經濟、正法、倫理學等方面的許多重要知識,其中一部分是生產和生活經驗的積累,另一部分則是理性推斷。墨子對力學、幾何光學等都作了深入研究,是科學史上光輝的一頁。
孟子(公元前390--前305年)
名孟軻,戰國鄒人,戰國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受業於孔子的門下,自以為得孔子學說的真傳,是繼孔子之後最有名的儒家大師。和孔子一樣,為了實現其政治主張,他帶著車子數十乘,竺從數百人,遊歷了宋、騰、魏、齊等國,但其主張不為各國所用。其思想主要體現在《孟子》一書中。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行王道、施仁政。他的倫理思想,主要是"仁義"說,他是性善論的宣揚者。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群為輕"的重民思想,具有進步意義,這是為其"仁政"的政治主張服務的。孟子善於辯論,他批駁了各種非儒家學說,其中主要是墨家學說,他的立場,主要是站在新興地主階級的一邊。
梁啟超(1872--1929年)
字卓如,號任公,廣東新會人。舉人出身,1890年師康有為。1895年赴京會試,協助康有為發動"公車上書",主張變法救國,梁啟超是維新運動的活躍人物,發表了大量文章宣傳唯新變法。1898年入京參與百日維新,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在日本創辦《清議報》、《新民叢報》,介紹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經濟學說。主張改良,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出任袁世凱政府司法總長。1915年反對袁復辟,策動蔡鍔組織護國軍討袁。後退出政界,專心學術,反對馬克思主義學說。1918年遊歷歐洲,歸國後宣稱歐洲文明已經破產,應從中國"固有文明"中尋求真理。宣揚資產階級治學方法,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開白話通俗文體的先河。晚年在南開、清華等大學講學。常識淵博,著述頗多,涉及人文社會科學多方面,著作被編為《飲冰室合集》。
詹天祐(1861--1919年)
字眷誠,廣東南海人。1872年以幼童留學美國,為中國所派的第一批留學生。1878年進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攻讀工程專業,獲學士學位。1881年回國後,曾任教於福州船政局,廣東博學館,廣東海圖水陸師學堂。1891年完成了灤河大鐵橋工程。1905年,清政府成立京張鐵路總局和工程局,詹天祐任總工程晌兼會辦。京張鐵路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他不懼帝國主義的嘲笑和實際存在的重要困難,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特別是居庸關,八達嶺兩道著名的隧道工程,提前兩年完成任務,在中國鐵路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1912年在漢口創立中華工程會,次年改為中華工程師學會,任會長,1919年4月在漢口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