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1885--1975年)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黨和國家的領導人之一。名賢琮,號璧伍,又名用威,湖北黃安人。1911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14年在日本加入孫中山創建的中化共產黨。曾兩次留學日本。1920年秋在武漢建立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7月出席中央一大。隨後建立和發展湖北省的黨組織,任中共武漢區委委員、湖北省委員。第一次國共合作時領導籌建了國民黨湖北省黨部,並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修補委員。1928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列寧學院學習。1932年回國,在江西中央根據地歷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中央黨務委員會書記、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執行委員最高法院院長等。1934年10月參加長征。到陝北後,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陝甘寧邊區政府代理主席。抗日戰爭時期和抗戰勝利後,是中國共產黨同國民黨談判的代表之一,與國民黨的反動政府進行了堅決的鬥爭。1945年代表解放區參加舊金山聯合國制憲法會議。歷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副書記、中共重慶工委書記、中共中央財經部長、華北局書記、華北人民政府主席。建國後,歷任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政務院副總理,政務院政法委員會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理主席,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在社會主稱的政權建設和法制建設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葉劍英(1897--1986年)
廣東梅縣人。早年追隨孫中山投身民主革命。1920年夏參加了孫中山組織的驅逐桂系軍閥之役。1922年6月陳炯明叛變,他以海軍陸戰隊營長身份率部護衛孫中山脫險。參加創建黃埔軍校並任教授部副主任。北伐戰爭時期任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二師師長。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參謀長,同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2月參加領導了廣州起義,任工農紅軍副總指揮。1928年冬赴莫斯科學習,1930年回國後在中央革命根據地任職。1934年10月參加長征,任軍委第一縱隊司令員。在遵義上,堅決擁護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抗日戰爭時期,歷任中共中央長江局委員等職。抗戰勝利後多次參加同同民黨的談判,並任北平軍調處執行部中共代表、中國人民解放軍參謀長等職。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廣東省人民政府主席廣州市市長等要職。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中央七、八屆中央委員、十二屆政治局常委。1976年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的鬥爭中,起了決定性作用。1981年9月,以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名義提出了關於台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九點建議,主張實行第三次國共合作。葉劍英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貢獻了畢生的精力。1986年10月於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