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融(前16--62年)東漢初大臣。字周公,抉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新莽時,經王邑推薦,任波水將軍,賜黃金千斤。王莽敗,他率軍歸降劉玄。後由大司馬趙萌薦為鉅鹿太守。又轉為張掖屬國都尉。劉玄敗,他聯合酒泉、張掖。敦煌等五郡,割據河西,經酒泉太守梁統等推為河西五郡大將軍。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後,乃歸漢,從踴隗器,封安豐侯,累進大司空。竇氏家族自此成為東漢著名外戚,干預政治達幾十年。
曹操(155--220年)東漢末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字孟德,小名阿瞞。安徽毫縣人。少時機警,有權術,任俠放蕩,不治行業。二十歲時,舉孝廉為郎,授洛陽北都尉,遷頓丘令,征拜議郎。黃巾起義爆發,任騎都尉,參加鎮壓黃巾軍,遷為濟南相。不久佔據兗州,誘降青州黃巾軍一部,選其精銳為"青州軍"。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遷都許昌,興辦屯田,整訓軍隊和部屬。十三年,進位丞相。從建安二年至十六年(197--211年),先後擊敗呂布、袁術、袁紹等豪強集團,征服烏桓豪強,統一北方。赤壁之戰爭慘改之後,他注重用人唯才,抑制豪強,加強集權,使社會經濟得以恢復發展。二十一年,受封為魏王,著《孫子略解》、《兵書摘要》等。善詩歌,今存詩二十餘首,較完整的散文四十餘篇,皆為後世傳誦。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曹丕稱帝后,追尊他為魏武帝。
司馬懿(179--251年),三國時魏國大臣。字仲達,河南溫縣人。出身土族家庭,少時即被名士們讚許,以為"非常之器"。曹操要任用他出來做官,他稱病不仕,後經多方威脅,乃出山。為人多智計劃,善權變。初為文學掾,後任太子中庶子,主辦軍屯,是魏國重臣。明帝時,任大將軍,多次出諸葛亮較量。明帝即位,他受遺詔輔政。249年,控制中央禁軍,發動政變,迫使太尉王凌自殺。死後,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專政。其孫司馬為代魏稱帝,建西晉朝。他被追尊為晉宣帝。
侯景(503--552年)北朝東魏將領。字萬景,鮮卑化羯人。初為戍兵,跟從米爾榮鎮壓葛榮起義,後又依附高歡。東魏時,職位通顯,位居宰輔。高歡死,他又投靠西魏,旋又附梁,受封河南工。太清二年(548年)被東魏擊敗,奔壽春,聞武帝對己有反覆,乃勾結覬覦皇位的蕭正德,起兵叛梁,攻陷台城。困死梁武帝,立蕭綱,縱兵大掠吳會。後西征江陵失利,反回建康(今南京),自立為帝,改國號漢。生性殘忍酷虐,且軍紀敗壞,大失人心,史稱"侯景之亂"。不久即被王僧辯,陳霸先擊敗,在入海北逃途中,被部下誘殺。
斛律光(515--572年)北齊大臣.字明月,山西朔縣人。少工騎射。初為侯景部屬,後被齊提升為都督。能射飛雕,每射必中,人稱"射鵰都督"。長期從事對北周的戰爭,564年,與同將尉遲迥、王雄大戰於芒山,全勝而歸,以功遷長太尉。570年,再次擊敗周將宇文桀,直逼河南。旋又擊敗宇文憲,被任為右丞相,並兼刺史,又徙左丞相,封清河郡公。因遭後主所忌,以謀反罪被殺,滅其族。
牛僧孺(779--847年)唐朝重要大臣。字思黯,甘肅靈台人。貞之進士。憲宗之和三年(806年)以賢良方正對策,與李宗閔、皇甫提等拮斥時政,語言鯁直,激怒李吉甫,長久不行敘用。唐穆宗時,累官至戶部侍郎同平章事。敬宗時,任武昌節度使。文宗立,李宗閔當國,屢次推薦,還任兵部尚書同平章事,是晚唐"牛李黨爭"牛派的首領。執政期間,排斥李德裕等黨人,主張姑息藩鎮。開宗時,李德裕為相,他被貶為循州長史。宣宗時,還朝病卒。有傳奇文集《玄怪錄》。
桑維翰(899--947年)五代十國時期後晉大臣。字國僑。河南洛陽人。初以進士及第,為河南節度掌書記。勸石敬瑭求援於契丹以叛後唐。後晉建立後,任翰林學士,禮部侍郎,知樞密院士。遷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又生任相州等地節度使,為政主張不屈服於契丹,出帝時封魏國公。開運三年(946年)十二月,杜威等引契丹軍南下滅晉,他被威部將張彥澤所殺。
范質(911--964年)五代後周和北宋初的大臣。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清河縣)人。後唐長興進士。歷後唐、後晉、生漢,官至中書舍人,戶部侍郎。後周廣順初,任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平章等。後任北宋宰相。任期間,廢宰相見天子時坐論之禮,議事以札子進呈。
呂端(935--1000年)北宋大臣。995年繼呂蒙正為相,宗稱他"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不久,讓相位於寇准,自任參知政事。為緩和西夏與宋的關係作出了貢獻。太宗死後,太監王繼恩等陰謀廢太子,被他發覺乃與群臣擁立真宗為帝,貶遂王繼恩。加僕射,後為太子太保。
岳飛(1103--1142年)南宋抗金名將。字鵬舉,河南湯陰人。出身農家,1122年從軍,因作戰勇敢,升秉義郎,在宗澤部下作戰。趙構即位,他上書指責黃潛善、汪伯彥等,反對南逃,被革職。後從王彥抗金於太行山,復從宗澤、杜充守開封,屢敗金兵。四年,敗金兵於常州、鎮州、收復建康,任通、泰州鎮撫使,出兵援楚,不勝,退守通泰。紹興初,討平李成、張用、瑛成等割據勢力。鎮壓江西農民起義。高宗手書"精忠岳軍"制旗賜之。四年,收復襄陽等六郡,授清遠軍節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制使。五年,從張俊鎮壓鍾相、楊麼起義,部將牛皋擒楊麼。六年,聯絡太行山忠義軍自武漢移居襄陽,進取河南、陝西許多州縣,並出兵淮西,大勝,官拜,又屢奏北伐中原,不許。九年,金人求和,他反對和議,秦檜忌之。十年,金人南下,他進兵中原大破兀朮拐子馬,乘勝進軍朱仙鎮,北主忠義軍紛紛來歸,士氣高漲,以"直搗黃龍府"相激勵。正待渡黃河之際,高宗、秦檜以十二道金牌急令班師,他悲憤地說:"十年之功,廢於一旦!"回京後任樞密副使。未幾,秦檜等羅織罪名,被誣陷入獄。1142年,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殺,時年三十九歲。寧宗時追封鄂王。有《岳忠武王文集》。
韓胄(1151-1207年)南宋大臣。韓琦曾孫,寧宗韓皇后的叔祖。寧宗即位,任樞密都承旨,與宰相趙汝愚不和。朱熹、彭龜年因指責過他,均得罪。1196年,興"慶元黨禁",趙汝愚、朱熹等六十人被陷。1205年,伍平章軍國事,請寧宗下詔北伐,由於用人不當,出師後,西線叛變,東線失利,轉而採取妥協求和方針。金人不肯,再次用兵。1207年,史彌遠與楊皇后密謀,乘其入朝之機,殺於宮內玉津園。次年,劈棺取其首極函送金廷,遂成"嘉定和議"。
申時行(1535--1614年)明朝大臣。字汝默,號瑤泉,晚年號休休居士,江蘇蘇州人。嘉靖進士,授修撰。以文學受知張居正。萬曆六年任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再進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在官期間,唯圖自保,無所建樹,萬曆十九年辭職。有《賜閒堂集》。
葉向高(1559--1627年)明朝大臣。字進卿,號台山,福清(今福建福清)人。萬曆進士,選庶吉士。1606年,擢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萬曆皇帝不理朝政,閣臣僅他一人。奏請增閣臣、補缺官、罷礦稅,皇帝不聽。七年後,堅辭去職。及光宗即位,復召為首輔。天啟年間,魏忠賢擅權,欲興大獄,因他在朝,尚不敢放肆。1624年,閹黨攻擊和迫害東林黨人,他知國家前途將盡,難有振作,乃辭職歸鄉里。有《葉台全集》、《說類》等。
代善(1583--1872年)清朝大臣,努爾哈赤第二子。為"四大貝勒"之首。皇太極時,封和碩兄禮親王。皇太極死,他召集諸王貝勒協調矛盾,與多爾袞共輔朝政。
曾國藩(1811--1872年)清朝大臣,湘軍首領。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道光進士,穆彰阿的門生。原任京官,1852年奉詔在湖南辦團練,創建湘軍,造戰船,建水師。1854年,發表《討粵匪檄》,攻擊太平天國是開天闢地以來"名教之奇變",以後遂專門圍剿鎮壓太平軍。升任兩江總督,節制蘇、皖、浙四省軍務,李鴻章、左宗棠為其助手。1870年任直隸總督,查辦天京教案。1872年病死,有《曾文正公全集》。
李鴻章(1823--1901年)清末大臣,洋務派首領。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進士。1853年,在家鄉組織團練抵抗太平軍,屢遭敗績後,投曾國藩為幕僚。1861年受曾國藩委派,按照湘軍編制,組成淮軍。1865年任兩江總督,鎮壓捻軍。1870年任直隸兼北洋大臣,掌握了晚清的軍政大權。為了挽救朝統治,擺脫內外危機,他大辦洋務,陸續開辦了不少企業和實業。又組建北洋艦隊。一貫主張妥協投降,反對抵抗侵略,曾導致中法、中日戰爭失敗,與外國侵略者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的喪權辱國的條約。有《李文忠公全集》。
袁世凱(1859--1916年)北洋軍閥首領。河南項城人。早年在天津小站培訓新軍,佯裝進步,取得光緒皇帝信任,後來出賣維新派,取得慈禧的寵信。1899年,任山東巡扶,鎮壓義和團運動,1901年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1911年辛亥革命時,受命為內閣總理大臣,施展反革命派兩面手法,既誘使革命派妥協議和,又挾制清帝退位,竊取了中化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職位,在北京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買辦階級利益的北洋軍閥政府。1913年,他派人刺殺宋教仁,並在取得"善後大借款"之後,發動內戰,鎮壓了孫中山領導的"二次革命"。後又解散國會,篡改約法,實行專制獨裁。同時鼓吹"尊孔讀經",為復辟帝制製造輿論。1915年5月,他接受了日本帝國的企圖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以換取日本帝國主義對其復辟帝制的支持,又策劃成立了"籌安會"等,為其復辟效勞。12月,正式宣佈恢復帝制,改中華民國五年為洪憲元所,次年元旦即位。同月25日因蔡鍔在雲南發難,反對帝制,貴州、廣西、廣東、浙江、湖南等省先後響應,宣佈獨立,乃被迫在1916年3月22日宣佈取消帝制。6月6日,他在全國人民的聲討中憂懼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