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譚(前40--32年)東漢初哲學家。好音律,善鼓琴,博學多通,遍習五經,尤好古學,喜抨擊俗儒。因反對神學,幾乎被殺。斷言精神不能離開物質而存在。有《新說》二十九篇。
向秀(227--272年)西晉玄學名士。與嵇康、阮籍等交遊,為"竹林七賢"之一。性好老莊之學,發展王弼、休晏的"貴無"思想,主張"生死出入,皆然自生"禮法出於"自行",開郭象玄言之風。
王融(467--493年)南朝齊文學家。為"意陵八友"之一。他文藻富麗,精通聲律,與沈約共創"永明體"。有《王寧朔集》。
阮孝緒(479--536年)南朝梁目錄學家。所撰《七錄》,仿《七略》分類法,把天下文獻分為經典、紀傳、術數、子兵、文集、佛法、仙道七類。
賀知章(659--744年)唐朝詩人,今浙江蕭山市人。性放達縱誕,自號"四明狂客"。好飲酒,工書法,且與李白、張旭等人友善,時稱"醉中八帛"。詩存二十首。
元結(719--772年)唐朝文學家,字次山,今河南魯山人。在文學創作上,反對浮艷之風,主張發揮"救世勸俗"的作用。詩作深受杜甫的讚揚。散文亦多討論時政,風格古樸,今有《元次山集》。
張籍(767--830年)唐朝詩人,今江蘇蘇州人。他家境貧苦,官職低微,較多接觸下層社會生活,故其所作樂府能揭發統治階級罪惡性,同情人民疾苦,被白居易等人所推崇。又與白居易、孟效等人所作詩詞統稱作"之和體"。有《張司業集》。
元稹(779--831年)唐朝詩人。今河南洛陽人。常與白居易相唱和,世稱"元白",號"之和體"。為新樂府運動倡者之一。所作傳奇《鶯之傳》,為《西廂記》故事所取材,作品有《之氏長慶集》。
賈島(779--843年)唐朝詩人,今河北涿州人。家境貧寒。一度為僧,法名無本。受韓影響而還俗。屢舉進士不第,後做過一些低職小官吏。其詩多為寫景、送別、懷舊之作,荒涼淒苦。語言清淡樸素。以五言律詩見長。注意字句錘煉,刻意求工,為"推敲"二字由來。作品有《長江集》。
杜牧(803--852年)唐朝文學家。名相杜佑之孫。所作《罪言》,主張削平藩鎮,增強兵力,鞏固邊防,嚴禁佛教。又注《孫子兵法》。詩歌以近體詩長。七言絕句尤為後人推崇。與李商隱齊名。有《樊川文集》傳世。
韋慶(863--910年)唐末詞人,詩人。五代時,入蜀為官,在詞的方面與溫庭筠齊名,合稱"溫韋",是花間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詞多反映上層社會之遊玩享樂生活與離情別緒,語言濃艷軟媚。著作有《浣花集》。
柳開(947--1000年)北宋文學家。字仲塗,自號東郊野夫,又號補亡先生。他反對北宋初的浮靡文風,提倡古文,主張作文的目的是宣揚孔孟之道以教民。有《河東先生集》。
歐陽修(1007--1072年)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今江西永豐縣人。四歲喪父,家貧。天聖進士,入朝為館閣校勘。仁宗慶歷初,范仲淹被宰相呂夷簡貶官,他與尹洙等不服,貶為夷陵令。因被指為朋黨,便創作了一篇《朋黨論》加以駁斥。慶歷三年(1043年)任知諫院,上書要求起用范仲淹、富弼、韓琦等,後為人所忌,出知地方十一年。後加龍圖閣學士,知開封府;《新唐書》成,拜禮部侍郎兼翰林侍讀學士;後任樞密副使。次年,任參加政事。神宗時出知毫州青州,反對王安石的青苗法。熙寧四年(1071年)退職。次年去世。初,從學尹洙,與梅堯臣、蘇舜欽等提倡古文,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並以創作實踐批評"西昆體",成為評詩文改新運動領袖。其詩文雄健清新,其詞和婉深摯。史學成就卓著,與宋祁合修《新唐書》,自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公集》。
劉敞(1019--1068年)北宋學者。他學問淵博,佛教、卜筮、天文、方藥、地理、歷史皆究知大略。對金文亦有研究。
曾鞏(1019--1079年)北宋文學家。今江西人。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元豐類移》。
司馬光(1019--1086年)北宋大臣,傑出的史學家。主編《資治通鑒》共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盛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取材除十七史外,尚有野史,文集等二百餘種,全書年經事緯,史實系統而完備,確可為歷代封建統治者以得借式戒。詩文有《司馬文公集》。
沈括(1031--1095年)北宋科學家。今浙江杭州人,著有《夢溪筆談》三十卷,是千年前的百科全書,成就極其卓越。
李燾(1115--1184年)南宋史學家,以四十年的功夫,完成《續資治通鑒長編》九百八十卷,記北宋一代史實甚詳,並保存了大量史料。
楊萬里(1127--1206年)南宋詩人。與陸游、尤袤、范成大並稱"南宋四家"。有《誠齋集》。
陸九淵(1139--1193年)南宋哲學家。學者稱象山先生。在哲學思想上,他把禪宗和儒家的思孟學派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結成"心學"思想體系,完全否認客觀實踐。在道德修養上,提出"存心"、"去欲"的說法。他和朱熹一樣,認為宇宙本源是太極,是"理",但他反對"無極而太極"的提法,認為"太極"之理為實有,加上"無極",即成"老氏之學"。兩人長期爭論不休。其學說九齡、九韶並稱"三陸子之門"。至明代,陳獻章、王守仁加以發揮,成為"陸王學派"。其著作後人編為《象山先生全集》。
王應麟(1223--1296年)南宋學者。今浙江寧波人。精於經史、地理、善長考證、著作極多,有《深寧集》、《玉堂類稿》、《掖垣類稿》、《漢書·藝文志考證》、《通鑒地理考》、《困學紀聞》等。
沈周(1427--1509年)明初書畫家。今江蘇蘇州人。博覽群書,善詩文書畫,以畫聞名,評者謂明朝第一。善畫山水花鳥,融匯各家之長,自成一格,為"吳門畫派"之始祖。
傅山(1607--1684年)清初學者。字清主,今山西忻州市人。明亡,隱居不出,自稱居士、道人。清廷開博學鴻詞科,他以死拒入京。博通經史、諸子、佛道、醫藥之學,亦工詩、書畫、金石,尤以音韻見長。對後學影響頗深。有《霜紅龕集》、《荀子評注》等。
王夫之(1619--1692年)清初思想家、學者。學者稱其船山先生。對天文、地理、曆法、數學都有研究,尤精於哲學、經史。著作有《讀通鑒論》、《宋論》等。哲學著作有《周易外傳》、《尚書引義》、《張子正蒙注》、《思問錄內外篇》、《噩夢》告等。另有《船山遺書》。亦善詩文,工詞曲。是與顧炎武、黃宗羲並列為"清初三大家"之一。
顧祖禹(1631--1692年)清代歷史地理學家。以數十年之功著成《讀史方輿紀要》一百三十卷,詳記全國各地山川險要和攻守形勢,並藉以論述古戰爭的成改得失,是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和軍事地理著作,極富史料價值。
趙翼(1727--1814年)清朝史學家、詩人。今江蘇常州人。治學精於考史,所著《二史札記》著重討論歷代重大史事,總結政事得失,精闢中肯,與錢大昕《二史考異》、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並稱清代三大考史名著。詩與袁枚、將士銓齊名,稱"江右三大家"。有《甌北全集》、《陔余叢考》、《簷曝雜記》等。
李汝珍(1763--1828年)清朝文學家。晚年寫成長篇古典小說《鏡花緣》。
俞正燮(1775--1840年)清朝學者。主要著作有《癸已類稿》、《癸已存稿》、《兩湖通志》等。包世臣(1775--1855年)清朝學者。工詞章古文,精於書法,推為書家正守。有《中衢一勺》、《藝舟雙楫》、《策河回略》等。何紹基(1799--1879年)清朝文人、書法家。字子貞,號東洲。湖南道縣人,長於書法,自成一家,為晚清最大的書法名家。
張裕釗(1823--1894年)清末古文家、書法家。今湖北武漢市人。勤治文史,擅長書法,師事曾國藩,與黎庶昌、吳汝倫、薛福成共稱"曾門四弟子"。
吳大(1835--1902年)清末大臣,書法家、學者。擅長文學、金石學、古文學、頗有創見。1892年出任湖南巡撫。
吳虞(1871--1949年)近代學者、教育家。五四運動後,撰文積極參加對封建舊文化和禮教的嚴厲批判,先後任北京大學、四川大學教授。有《吳虞之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