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莊子又名莊周,寧國蒙人,是戰國時期我國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出身貧寒之家卻能安貧樂道;博學廣識,飽讀詩書而一生清貧,生計最艱難時,他不得不向監河候借粟度日。楚威王慕才名,派專使送來厚金絲帛聘他到楚做官,他不為所動,潛心治學,終成一代名師。
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學說,特別是"道法自然"的思想,他提出的"萬物與我為一,天地與我並生"的哲學"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順乎自然,無為而治,對後世,特別是漢初休養生息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起了關鍵作用;有一次,他睡覺時夢見蝴蝶,醒來後說:"不知是莊子夢見蝴蝶,還是蝴蝶夢見了莊子。"代表了他的相對主義觀點,當代著名作家賈平凹的暢銷小說《廢都》中的主人公取名"莊之蝶"即源於此,可見莊子思想在社會上流傳之久,影響之遠。
莊子的文學造詣也很高,他散文中"汪洋闢闔,儀態萬千"等名句,在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文論中最為突出,直到今天我們還在使用。他的著名作品結集為《莊子》流傳於世。
龔自珍龔自珍又名鞏祚,浙江仁和人,清代中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他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從小受到他的外祖父--著名漢學家段玉裁的學術影響,打下了深厚的治學功底,但他摒棄了考據的舊學風,博覽兼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學術風格。1819年他赴京會試不中,卻意外地學到了"公羊學"的理論,從此走上了以"微言大義"闡述他社會變革主張和關心人民生計的道路。
龔自珍在社會問題上提出了兩項變革主張,一是為了改變貧富不均的狀況,必須打破土地高度集中的局面,分田於民,充分發揮百姓的智慧和積極性;二是在政治上改造現行國家機器,杜絕官僚主義和腐敗現象,用新人帶來新風氣。他的名作"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表達的就是這種思想。
龔自珍還是一個可貴的愛國主義思想家,在19世紀上葉外患日漸嚴重的情況下,他熱情謳歌歷代抵抗主張,客觀上為林則徐的禁煙運動打下了良好的輿論基礎。
龔自珍的散文和詩歌,自成一家,詩詞瑰麗奇特,有"龔派"之稱,這都與他作狂傲不羈的性格有關,其中《病梅館記》、《明良論》、《已亥雜詩》等都是詩文名篇,後人將他的作品輯為《龔自珍全集》。
杜甫杜甫字子美,唐代大詩人。公元712年出生於河南鞏縣一個下層官僚家庭。他自幼好學不倦,6歲時即能吟詩作賦,表現出卓越的文學才華。他年青時兩次漫遊大江南北,騎馬而行,飽覽四季風光,加上時值盛唐,天下太平,使他對祖國山河充滿了熱愛之情。
公元746年,杜甫來到京城長安尋找發展機會,不料一住十年,屢被奸相愚弄,懷才不遇,仕途失意,使他開始用另一種眼光冷靜地看社會。這是唐政權已由盛轉衰,各種社會危機日益尖銳,杜甫一改往日浪漫奔放的詩風開始行文揭露現實的黑暗,他的名作《兵車行》、《麗人行》等都作於這一時期。
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被捲進了逃難的人流,感受到了國破家亡的痛苦,為此他寫下了"感時花賤淚,恨別鳥驚心"的《春望》詩;唐肅宗曾給他一個"左拾遺"的諫官職位,但不久又受不了他的犯顏直諫,將他趕回老家"探親",稍後又將他的官職一降再降,最後變成了華都州的參軍,迫使他最終辭官而去。
杜甫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寫下了深沉悲壯的名詩"三吏"、"三別",即《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他在友人的胳膊下,在成都南聞蓋了一所茅屋安身,茅屋偏被秋風所破,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感歎。770年冬,他流浪到湘江下游,在一隻破舊的小篷船裡,饑寒流和疾病終於奪走他的生命,一顆文壇巨星就這樣殞落了。
杜甫一生共寫詩三千餘首,是唐代詩人的傑出代表,被人們稱為"詩聖",他的詩以寫實為主,所以又有"詩史"之譽,他的作品收入《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