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鏡秘府論》是日本僧人遍照金剛編纂的關於中國古代文論的史料性著作。據日本小西甚一《文鏡秘府論考》推測,此書完成於日本弘仁七年(816)前後,此後一直在日本流傳。今見傳本,以日本宮內省圖書寮(今名宮內廳書陵部)所藏平安朝古鈔本為較早。作者於820年所撰 《文筆眼心抄》,為本書簡本。清光緒年間,楊守敬赴日本考察後作《日本訪書志》,其中介紹了 《文鏡秘府論》的內容和價值。1930年儲院峰根據楊的介紹,取其中論聲病部分校印,名為《文二十八種病》。197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周維德校點本,1983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王利器 《文鏡秘府論校注》。
遍照金剛(774-835),俗姓佐伯,佛名空海,遍照金剛是其灌頂號,死後追封為弘法大師。贊歧國多度郡屏風浦(今日本香川縣善通寺市)人。他生活在日本平安朝前期,對佛學及文學、語言文字、書法、繪畫均深有研究,論著甚豐。1910年日本祖風宣揚會將其論著彙編成 《弘法大師全集》共15卷。空海於唐德宗貞元二十年 (804) 七月來中國留學,憲宗元和元年(806)八月回國。在留學期間,他除鑽研佛經外,還多方吸收中國文化,廣泛涉獵、搜求中國典籍,與唐朝僧徒、詩人有友好交往。回國後,應日本人學習漢語和漢文學的需要,他根據從中國帶回的崔融 《唐朝新定詩格》、王昌齡《詩格》、元兢《詩髓腦》、皎然《詩議》等書編纂成《文鏡秘府論》。
該書分天、地、東、南、西、北6卷,大部分篇幅論述詩歌聲律,楊守敬說:「此書蓋為詩文聲病而作。」(《日本訪書志》)從其保存的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國詩歌形式從齊梁永明體過渡到初唐律體的過程。《文鏡秘府論序》說:「沈侯(沈約)、劉善(劉善經)之後,王(昌齡)、皎(然)、崔(融)、元(兢)之前,盛談四聲,爭吐病犯,黃卷溢篋,緗帙滿車。」沈約等人發現四聲八病,有關論著雖大部分早已散佚,但可以從《文鏡秘府論》中看到它的縮影。該書西卷《文二十八種病》中皆一一引詩,證佐分明。《文鏡秘府論》輯錄了不少唐人或陳隋時人的聲病說,空海所錄材料說明,唐人對聲病的避忌更加精密,再結合平仄的運用,使原來煩瑣的聲病說形成一個比較完整合理的新聲律,近體律詩開始定型。
除有關聲律的材料外,《文鏡秘府論》還有論及對偶、辭藻、典故、修辭等內容。此書還輯存了不少較有價值的創作理論,如地捲的 《十七勢》、《八階》、《六志》,南卷的《論文意》 (原自王昌齡《詩格》、皎然《詩議》)、《論體》、《定位》(原自唐人佚名《文筆式》)、《集論》等。這些內容涉及詩學理論的諸多方面,甚為豐富。如《八階》論詩歌題材,分為「詠物」、「贈物」、「述志」、「寫心」、「返酬」、「贊毀」、「援寡」、「和詩」等8個方面; 《六志》分「言志」、「附志」、「寄懷」、「起賦」、「貶毀」、「讚譽」等6個方面。《論文意》論及比興用意,緣情言志。
空海法師編纂《文鏡秘府論》是為了向日本人民介紹中國詩學,他希望通過本書能使讀者「不尋千里,蛇珠自得;不煩旁搜,雕龍自期。」(《文鏡秘府論序》)在完成本書後,又撰寫了《文筆眼心抄》,其自序稱:「撰《文鏡秘府論》6卷,雖要而又玄,而披誦稍難記;今更抄其要含口上者為一軸,……即以《文筆眼心》為名,文約義廣,功省蘊深。」《文鏡秘府論》所徵引的關於詩歌聲律論的材料,在我國大多已亡佚,這些材料對於研究中國古詩到近體律詩的發展演變情況,對於研究古代文學批評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