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略》的作者是誰?主要內容是什麼?

《三略》的作者是誰?主要內容是什麼?

《三略》的作者是誰?主要內容是什麼?

歷史小故事

《三略》是一部主要論述戰略的古代兵書。相傳是書在秦末由黃石公推演並授與張良。原名《黃石公記》,又名 《黃石公三略》,故舊題黃石公撰; 《隋書·經籍志》又稱 「下邳神人撰」,皆不可信。作者的真實身份和姓名已不可考。據推測,可能是西漢晚期一位通曉兵法、熟悉張良事跡,反對王莽的隱士,假托黃石公之所為。所謂 「三略」,即上、中、下3卷韜略。

《三略》問世不久,便受到社會的重視,廣為流傳。《後漢書·臧宮傳》所引東漢光武帝的「詔報」中,就節錄了其中部分內容。自《隋書·經籍志》開始著錄該書以後,歷代古籍目錄均有著錄。現存的各種版本達140餘種。這些眾多的版本大體上可分為兩個系統。一是 《群書治要》本系統,二是 《武經七書》本系統。《群書治要》為唐魏徵等奉敕撰。它保留了唐以前許多古籍的概貌。《三略》即其選錄的古籍之一,共23段文字。從其內容到順序來看,基本與《武經七書》本相吻合,文字上略有出入。有的文字則不見於 《武經七書》本,可能是被 《武經七書》的編者刪去。這說明 《群書治要》本更接近《三略》的原貌。在沒有更早的版本發現之前,可將其視為古本 《三略》的代表。《武經七書》是北宋元豐年間經朱服、何去非等校定的軍事教科書。因此,它流傳很廣、影響較大。這個系統的本子也最多。現存最早的版本為南宋孝宗、光宗年間的刊本。193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採用中華學藝社借照膠片影印,收入《續古逸叢書》出版,為今內容較完整的版本。以後許多叢書,如 《四庫全書》、《叢書集成初編》等,都是收入了這個版本。不少單行本,白文本或註釋本,也都源於這個版本,在國內最為通行。

《三略》分為3卷,即 《上略》、《中略》和 《下略》,約3.800餘字。其中多處引用已佚古兵書 《軍讖》、《軍勢》的文字,兼采道、儒、法、兵諸家觀點,形成了它的思想體系,具有黃老道家的顯著特點。將其內容概括而論,主要有兩個方面:

1.提出了道德仁義禮為一體的政治哲學思想,並具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精神。

《三略》云: 「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德者人之所得,仁者人之所親,義者人之所宜,禮者人之所體,不可無一焉。故夙興夜寐,禮之制也:討賊報仇,義之決也;惻隱之心,仁之發也;得己得人,德之路也; 使人均平,不失其所,道之化也。」這裡,「道」是漢初黃老之學對世界、事物本源及規律的一種解釋,「德」則是對 「道」的認識和具體運用。「仁」、「義」、「禮」分別是儒家的社會和道德規範。《三略》對這些概念的解釋,與漢初黃老學說和儒家觀點基本上是一致的。它在肯定「道」的重要地位和根本作用的同時,又認為「道德仁義禮」五者是一個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整體,是治國之要。可是,《三略》政治哲學思想體系,主要是雜糅道儒兩家觀點而成。

《三略》也強調對戰爭的認識不能超越客觀條件的許可。認為 「端末未見,人莫能知。天地神明,與物推移。變動無常,因敵轉化,不為事先,動而輒隨。」即,戰略戰術須依據敵情的變化而制定或變換。《三略》還認為「柔能制剛,弱能制強」,關鍵在於使「柔有所設,剛有所施,弱有所用,強有所加」,即利用對立事物能夠相互轉化這一辯證關係,靈活把握轉化的條件。在論述英雄人物與人民群眾、將帥與士卒等關係時,《三略》也注意到了事物的兩個方面的相互關係,認為「英雄者,國之干,庶民者,國之本」;「統軍持勢者,將也;制勝破敵者,眾也」。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認識上的片面性。

2. 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戰略思想和治軍思想。

《三略》 的戰略思想和治軍思想的核心是收攬人心。在政治戰略上,《三略》提出要 「重民」,「為國之道,恃賢與民」,強調富國先富民,「興師之國,務先隆恩,攻取之國,務先養民」。這個思想反映到軍隊治理中,就應 「賞祿有功,通志於眾」。這樣,才能 「使三軍如一心」。這些都繼承和發展了 《孫子》的 「令民與上同意」、《吳子》的 「教百姓而親萬民」的戰略思想。在軍事戰略上,《三略》發展了 《孫子》「圮地則行,圍地則謀」,「避之於易,邀之於厄」的思想,把戰略要地概括為 「固」、「厄」、「難」三種類型,分別提出了「守」、「塞」、「屯」三種控制策略。在治軍思想方面,除了象先秦兵書那樣仍主張恩威並用,賞罰必信以外,特別重視將帥的選拔和使用。對將帥的要求並不局限於《孫子》的 「智、信、仁、勇、嚴」和 《吳子》的 「理、備、果、戒、約」等而主要是品德方面的標準。在明誡將帥 「慮、勇、動、怒」的同時,又要求將帥具有豐富的政治閱歷、廣博的知識和才能,即所謂要「能清、能靜、能平、能整、能受諫、能聽訟、能納人、能采言」;「能知國俗、能圖山川,能表險難,能制軍權。」 《三略》通篇還貫穿著招賢納士,馭將用人的思想,反對任人唯親,主張用人當其長。這些至今仍有借鑒作用。

《三略》在古代兵學中具有重要地位。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稱:「其書論用兵機權之妙,嚴明之決。明妙之決,軍可以死易生,國可以存易亡。」《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也認為是書之主旨「務在沈機觀變,先立於不敗,以求敵之可勝。操術頗巧,兵家或往往用之。」自古以來,註釋、研究《三略》的學者眾多。南北朝時就有過注本,僅從宋至清末,為此書作注的就有60餘家。現存最早的注本是宋施子美的 《七書講義·三略講義》;影響最大的是明劉寅的《五經七書直解·三略直解》,「參校諸本,注其異同,較他家所刻,亦特為詳瞻。」(《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此外,清朱墉的《武經七書匯解·三略匯解》則彙集諸家之說加以詮解,是為研究《三略》 的上乘參考資料。

《三略》在國外流傳和研究也很早。至少在我國唐昭宗以前,是書即傳至日本,不斷有各種抄本和刻本問世,並產生了許多日本人研究《三略》的成果。現存最早的南宋刊本仍藏於日本巖崎氏之靜嘉堂。繼流傳到日本之後,《三略》又傳入朝鮮,我國至今尚藏有朝鮮刻本《三略直解》3卷。民國以來,國內雖在此書的譯注方面有一些成績,但系統的研究專著並不多見。1986年,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許保林撰《黃石公三略淺說》一書,是一部深入淺出,內容豐富,具有一定參考價值的研究著作,值得一讀。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歷史小故事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