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溪漁隱叢話》的作者是誰?主要內容是什麼?

《苕溪漁隱叢話》的作者是誰?主要內容是什麼?

《苕溪漁隱叢話》的作者是誰?主要內容是什麼?

歷史小故事

《苕溪漁隱叢話》是南宋胡仔編纂的詩話集。該書分前後兩集,據作者自序說,前集完成於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後集完成於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前後相距達20年之久。最早刊本為光宗紹熙五年(1194)陳奉議刊本。196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以清乾隆楊佑啟耘經樓依宋版重刻本為底本,校勘排印出版,後有重印本。

胡仔(1095?-1170),字元任,徽州績溪(今屬安徽省)人,主要活動在南宋初期。其父舜陟,字汝明,號三山老人,官至徽猷閣待制、廣西經略,死於靜江府獄中。胡仔以父蔭恩授迪功郎、兩浙轉運使干辦公事,官至奉議郎知常州晉陵縣。紹興六年(1136)侍親赴廣西,居嶺外7年,後遭父母喪,賦閒20年。嘗卜居吳興(今浙江湖州)苕溪,以隱居垂釣自適,自號苕溪漁隱。紹興三十二年(1162),赴官閩中,後又歸苕溪。所纂 《苕溪漁隱叢話》幾乎耗費其畢生精力。

本書共100卷,前集60卷,後集40卷。胡仔自稱其書為繼阮閱《詩話總龜》而作。就內容而言,阮氏所編多收傳說、掌故、軼聞等與詩文評關係不大的資料,且由於成書於北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其時新黨執政,查禁舊黨文章,因之元祐舊黨諸家均未加收錄。而元祐詩人在北宋文壇上有極大影響,胡仔「遂取元祐以來諸公詩話,及史傳小說所載事實,可以發明詩句,及增益見聞者,纂為一集。凡《詩總》所有,此不纂集,庶免重複。」(前集自序)其中既采前人之論,又錄時人之說,間述編者己見。《叢話》的編纂體例,是以年代為序,以人為綱,兼及同類他人。從《國風》、漢魏六朝以至宋室南渡,凡屬大家,均出其名,余入雜記,共列100多位詩人。此種體例把作家與作品、作品與本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便於考見古今詩話之異同,並能看清詩歌發展的線索。

《苕溪漁隱叢話》論詩,唐代首推李白、杜甫,宋代推崇蘇軾、黃庭堅,認為「開元之李、杜,元祐之蘇、黃,皆集詩之大成者」。(後集自序)又說:「江西平日語學者為詩旨趣,亦獨宗少陵一人而已。余為是說,蓋欲學詩者師少陵而友江西,則兩得之矣」(前集卷49)。在具體的采擇中,關於杜甫的有13卷,關於蘇軾的有14卷,二人所佔卷數超過全書的四分之一。這說明胡氏於推崇李杜蘇黃時又偏重杜甫、蘇軾,這還可從具體評論中找到例證。例如,他在前集卷14中說:「余纂集《叢話》,蓋以子美之詩為宗,凡諸公之說,悉以采摭」。

《叢話》論詩以人為綱,又往往兼及同類題材其他詩人詩作。如前集卷16評論韓愈、同時徵引韓愈,歐陽修、蘇軾、蘇庭堅的聽琴詩,並引《西清詩話》反駁蘇軾譏議韓愈聽琴詩為聽琵琶詩的批評,然後作者說:「東坡嘗因章質夫家善琵琶者乞歌詞,亦取退之《聽穎師琴詩》稍加括,使就聲律,為《水調歌頭》以遺之,其自序云: 『歐公謂退之此詩最奇麗,然非聽琴,乃聽琵琶耳。余深然之。』觀此,則二公皆以此詩為聽琵琶矣。今《西清詩話》所載義海辨證此詩,復曲折能道其趣,為是真聽琴詩。世有深於琴者,必能辨之矣。」韓愈《聽穎琴詩》本為古今聚訟紛紜之公案,作者將主要資料彙集一起,為研究者提供了方便; 而其雖傾向於《西清詩話》的見解,然論而不斷,以待「深於琴」者,反映了他論辨的謹嚴。

在考辨前人創作及理論之是非得失方面,《叢話》亦多有精到見解。如評陶淵明和秦觀說:「淵明自作挽辭,秦太虛亦效之。余謂淵明之辭了達,太虛之辭哀怨。」 (後集卷3)論孟浩然說: 「詩句以一字為工,自然穎異不凡,如靈丹一粒,點石成金也。浩然云:『微雲澹河漢,疏雨滴梧桐。』上句之工,在一『澹』字,下句之工,在一『滴』字。若非此二字,亦烏得而為佳句哉?」 (後集卷9) 前集《自序》說: 「一詩而二三其說者,則類次為一,間為折衷之;又因以余舊所聞見,為說以附益之。」書中還經常引用作者父親《三山老人語錄》。作者案語及其父語錄,均可獨立成書,為一家之言。

《苕溪漁隱叢話》與阮閱《詩話總龜》、魏慶之《詩人玉屑》同為今存兩宋詩話集的代表作,三書各有其特點。阮編成書早於胡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二書說:「二書相輔而行,北宋以前之詩話大抵略備矣。然閱書多錄雜事,頗近小說; 此(指《叢話》)則論文考義者居多,去取較為謹嚴。閱書分類編輯,多立門目;此則惟以作者時代為先後,能成家者列其名,瑣聞軼句則或錄之,或類聚之,體例亦較為明晰;閱書惟采摭舊文,無所考正,此則多附辨證之語,尤足以資考訂。故閱書不甚見重於世,而此書則諸家援據,多所取資焉。」以上評論可謂公允中肯。要之,二書同具資料性,但價值不同;胡著更具理論性,可助學術研究,它標誌著南宋人在詩話整理與研究方面已經在北宋人的基礎上邁出了新的一步。如果說阮著僅有編排之勞,胡著則具撰著之功。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歷史小故事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