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音癸簽》是明代胡震亨所撰關於唐詩的詩話集,共33卷。此書原是作者編輯的唐五代詩歌總集《唐音統簽》中的第10集。《統簽》以天干為紀,「甲簽」至「壬簽」搜錄唐五代詩歌及詞曲、歌謠、諺語、酒令、占辭等;「癸簽」搜錄關於唐五代詩歌的評論。10簽之中,歷來通行易見的刻本只有「戊簽」和「癸簽」兩種,而以「癸簽」傳刻最早。1957年古典文學出版社曾加標點排印出版,1959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訂正再版。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重加校訂出了新版。
胡震亨(1569—1645?),原字君鬯,改字孝轅,自號赤城山人,晚年又號遁叟,浙江海鹽人。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舉人,屢試進士不第。歷任故城教諭,合肥知縣,定州知州,兵部職方員外郎,後告老乞歸。晚年家居,藏書萬卷,日夕搜討,校讀精勤,著述甚豐,有《讀書雜錄》、《海鹽縣圖經》、《赤城山人稿》、《通考纂》、《李詩通》、《杜詩通》及《唐音統簽》等。其中《唐音統簽》最為重要,凡千餘卷,卷帙浩富,網羅宏博,是中國古代私人纂輯的一部最大的唐五代詩歌總集。清康熙朝所刊《全唐詩》900卷,即以此書及季振宜 《唐詩》 為主要依據。
《唐音癸簽》是胡震亨在廣泛搜集資料的基礎上研究唐五代詩的總結。全書涉及唐詩的各個方面,共計33卷:卷1為「體凡」,論及詩歌體裁的流變及聲病等。卷2至卷4為 「法微」,其中卷2為統論,收錄歷代詩論家關於詩歌之言志、緣情、比興、意境等詩學理論;卷3通論各種詩歌體裁;卷4專談字句、屬對、用韻、用典之利與弊。卷5至卷11為「評匯」,按時代、體裁、題材諸方面評論唐五代著名詩人詩作。卷12至卷15為「樂通」,言及詩與樂曲、舞曲之種種關係。卷16至卷24為「詁箋」,釋唐五代詩詞典故等疑難問題。卷25至卷29為「談叢」,輯錄詩人遺聞軼事。卷30至卷33為 「集錄」,其中卷30錄唐人別集,卷31為選集,卷32為詩話,末卷輯錄墨跡與金石刻。
該書不僅輯錄他人言論,亦有作者自己的觀點和議論。在指導思想上,作者堅持「聲音之道與政通」的儒家詩教,強調詩歌與社會政治、士風民俗的聯繫。如論及杜詩說: 「千載僅有杜詩,千載僅有杜公詩遘耳。……無天寶一亂,鳴侯止寫承平;無拾遺一官,懷忠難入篇什,無杜詩矣。故論杜詩者論於杜世與身所遘,而知天所以佐成其詩者實巧。」(卷25)就詩歌鑒賞和創作而論,胡震亨仍沿孟子「知人論世」、「以意逆志」和前人評杜詩「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觀點。如論及李益說: 「李君虞,生長西涼,負才尚氣;流落戎旃,坎��世故。所作從軍詩,悲壯宛轉,樂人譜入聲歌,至今誦之,令人淒斷。」 (卷7)
胡震亨雖然對王世貞兄弟和胡應麟倍加推崇,徵引了他們的許多論詩觀點,但又能自出手眼,並非一味盲從,有許多獨創性見解,多見於 「法微」、「評匯」、「詁箋」、「談叢」諸卷。如卷25 「談叢」說: 「夫白亦詩酒自娛,跌宕一生者耳,安能顧語忌,拘教義,為是屑屑者哉?詩人各自寫一性情,各自成一品局,固不得取錦袍豪翰,強繩以瘦笠苦藻,必同籥吹為善也。」這種以個性論詩人的觀點,不止對李白,亦多見於其他詩人的評論。再如論杜甫七律說: 「杜公七律,正以其負力之大,寄悰之深,能直抒胸臆,廣酬事物之變而無礙,為不屑屑色聲香味取媚人觀耳。中間盡有涉於倨誕,鄰於憤懟,入於俚鄙者,要皆偶趁機緒,以吐吸精神,材料一無揀擇,義諦總歸情性,令人乍讀覺面貌可疑,久咀歎息意味無盡。」 (卷10) 所謂 「義諦總歸情性」、「好自標榜」,也就是強調其藝術個性。在李、杜比較研究方面,胡震亨力主二人不可以優劣論,理由也正是「凡詩,一人有一人本色。」(卷25)他還說: 「且讀白詩,與讀杜詩自各一法,捨旃白詩中靈筆妙趣,顧作詩時日是求,何為?曾(鞏)雖號為文章大家,吾未敢韙之。」(卷32)書中還大量徵引了嚴羽、胡應麟等人關於李杜不可以優劣論的論述,亦足以表明作者的傾向。
另外,胡震亨認為選詩也應該注意時代特點,反對只取形式的模襲。他批評高柄《唐詩品彙》「大謬在送中、晚必繩以盛唐格調,概取其膚立僅似之篇,而晚末人真正本色,一無所收」。(卷31)
要之,《唐音癸簽》對唐詩的流變,體制的形成,風格流派的異同,詩人的比較評價以及有關的知人論世材料,都作了較為系統的論述;對詞彙的詮釋與考訂,唐詩別集、總集、金石著錄、唐詩評論的綜合目錄,也都分門別類地作了介紹;所徵引的明人詩話,亦有今日不易見者,因此又具有文獻價值。在搜集與考訂詩人生平事跡的有關材料方面,也為研究唐詩提供了許多有用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