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頗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海拔1500—2000米的雲南邊境山區。中國境內的景頗族是中國最早實行刀耕火種的民族之一。下面,筆者就以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銅壁關鄉金竹寨為例,探討景頗族刀耕火種歷史的變遷。
金竹寨有60戶人家,解放前,全寨完全依賴刀耕火種,是典型的山地刀耕火種民族寨子。本文將以金竹寨刀耕火種的歷史變遷為線索,探討景頗族刀耕火種的起源、傳統刀耕火種技術及刀耕火種農業與原始宗教及生活習俗的關係。
一、景頗族刀耕火種的起源
景頗族祖先最早發源於青藏高原,之後逐漸向雲南邊境的亞熱帶雨林遷徙。在這漫長的遷徙過程中,他們不斷改變生活生產方式,以適應生態環境變化。在對自然、社會環境的適應和改造過程中,經歷了遊牧——狩獵——採集——刀耕火種的物質文化變遷,形成景頗族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金竹寨是不耕種水田的,完全依賴刀耕火種的旱地農業。
二、景頗族傳統的刀耕火種技術
景頗族的刀耕火種主要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於勸格羅」就是無輪作刀耕火種,這是雲南很多刀耕火種民族早期的、基礎的生產形態。
無輪作刀耕火種實行不挖不犁耕作,一塊地只種一年就棄耕休閒,形成一個有序的墾休循環圈;第二種類型「於遮格羅」即輪作刀耕火種,其耕作方式為第一年砍伐焚燒、播種、收割,第二年使用鋤頭先鏟草挖地或使用牛犁後播種、除草、收割。
金竹寨人的生產方式一直以來都是無輪作的。他們把寨子所屬土地進行規劃,將其劃分為10個區域,每年全寨集中開伐一個大的區域,其餘土地則使之休閒,形成一個有序的墾休循環制度,每年有秩序地輪換土地,10年為一個輪歇週期,村寨裡的人決不允許擅自去開墾按規定拋荒休閒的土地。
三、景頗族的傳統採集和狩獵
傳統採集和狩獵是景頗族刀耕火種農業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村民們習慣在地中混作和間作多種蔬菜,但其收穫量一般只夠吃3月至4個月。蔬菜的來源,大多還得依賴採集。採集活動一般由婦女進行。景頗族的傳統採集食物,種類可分為塊根、莖葉、竹筍、蘑菇、果子、蟲類六大類。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景頗族的肉食來源主要依靠狩獵,每年大規模的狩獵時間主要集中在春季、秋季和燒地時。春季主要伏擊前來刀耕火種地裡吃嫩草的麂子、馬鹿、野牛等;秋季主要伏擊前來偷吃和踐踏莊稼的野豬、野牛、馬鹿、熊、猴子等;燒地時主要伏擊喜歡吃火灰和被燒死的蟲類的麂子和馬鹿。
四、景頗族的傳統農耕禮儀
景頗族的農耕禮儀主要表現在對鬼神的祭祀上,祭祀主要分以下三類:祭獻與刀耕火種農業有關的鬼,包括木代(Madai太陽鬼)、阿木(Amu雷鬼)、崩培(Bung hpoi風鬼)、知通(Jahtung山鬼)、子卡(zihka谷魂鬼)等等;吃新米時祭獻的祖先鬼,即每年在谷子成熟即將正式收割前,各家各戶都要舉行吃新米儀式,祭獻祖先鬼,感謝祖先鬼保佑這一年的生產風調雨順,五穀豐收;「號地」燒地時祭獻的風鬼,即在燒地之前祭獻風鬼「崩培」,讓帶火的風鬼把地裡的樹枝雜草都燒盡。
五、刀耕火種農業習俗
(一)刀耕火種農業與婚姻習俗
景頗族人結婚時,一般要給出嫁的女兒贈送一件珍貴的禮物——禮籃。在婚禮上,新娘必須將禮籃背在身上,然後走過草橋。禮籃裡裝的是砍地用的兩把長刀,還有種子。禮籃裡裝的長刀景頗語叫「日恩圖」(Rinhtu即生命刀),它象徵著景頗人的生存發展離不開農業生產。
(二)刀耕火種農業與喪葬習俗
按景頗族的原始生死觀,死亡可以理解為一種回歸,就是要讓亡者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祖先世界與生界都是從事刀耕火種農業生產的,所以舉行送魂儀式中要把生者的谷種和死者的谷種分開,讓死者帶谷種走,並挎著砍地的長刀去。而回到祖先世界還要飼養家畜,所以舉行送魂儀式時還要宰殺家禽家畜(一般是豬、雞、牛)。
六、總結
景頗族的金竹寨是一個典型的刀耕火種村寨,從它的變遷可以看到整個景頗族社會經濟文化的演變。中國境內的景頗族,目前已經徹底終結了刀耕火種,結束了幾千年來依賴刀耕火種維繫生活的歷史。現在,他們主要靠種樹,通過發展林業來增加收入。現在的金竹寨60戶人家,已經沒有一家住茅草房的,家家住瓦房,使用現代化的通信電話,幾乎每家都有了電視機,有些人家還有了汽車和摩托車。他們正在穩步走向和諧富裕的美好生活。
相關內容: 景頗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