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居雲南的阿昌族古代服飾從現有文獻看,多與狩獵和遊牧活動及高寒山區的自然生態相適應,「衣皮服氈」,「織皮冠之」。從頭上的帽子到身上的衣服,都曾用獵物的皮做材料。明代以後,阿昌族服飾有了新的特點。這些明顯帶有遊獵特色的服飾,構了古代阿昌族服飾的基本特徵。
景頗族的服飾風格粗獷豪放。景頗族男子多穿黑色圓領對襟上衣,下身著短而寬大的黑褲,包黑布或白布頭巾,頭巾兩邊以彩色小絨球作為裝飾。出門時肩上掛筒帕,腰間挎長刀,簡直就是一個氣宇軒昂、矯勇彪悍的武士。
景頗族女子多穿著黑色對襟或左衽短上衣,下著黑紅相間的統裙,用黑色布條纏腿,節日喜慶時,盛裝的女子上衣上都鑲有很多的大銀泡,領上佩戴六、七個銀項圈和一串響鈴式銀鏈子,耳朵上戴一對很長的銀耳環,手上戴著粗大且刻有花紋的銀手鐲作為裝飾。行走舞動時,銀飾叮璫作響,別有一番韻味。許多景頗女子還將籐圈塗上紅色或黑色的漆,圍在腰間,來裝扮自己,她們認為誰的籐圈越多誰就越美,這可是一種獨特的審美觀。
景頗族人的節日盛裝就大不一樣了,特別是姑娘們的裝束更為精美艷麗。她們的上衣是黑色平絨縫製的緊身衫,頸項上掛銀項鏈和銀圈,腰挎紅和黑毛線織的綴有許多銀泡銀鏈的挎包,小腿裹紅、黑毛線相間織成的護腿。
前胸和後背鑲嵌著3圈閃閃發光的銀泡,從銀泡上向下掛著一串串銀鏈和銀飾物,有的姑娘胸前和後背還鑲嵌著2排銀牌。這一套裝扮,真好像古代女俠,走起路來嘩啦啦響,更襯托出她們的矯健美麗。
景頗族的景頗、載侃、喇期、菠莪等支系的男子一般著黑色對襟短衣,褲腿寬。老人留辮子纏在頭頂上,裹以黑布包頭,青年喜裹白色頭。外出時必掛「簡陽」和長刀,以示威武和尊嚴。婦女一般著黑色對襟或左枉短上衣,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腿上帶裹腿。
上衣前後及肩上都針有很多銀泡泡、銀片,頸上掛六七個項圈或多串銀鏈子和銀響鈴,耳朵上戴比手指長的銀耳筒,手上帶一對或兩對粗大的荊花銀手錫。許多婦女還愛好用籐茨編成籐圈。塗以紅漆、黑漆,圍在腰部,並認為籐圈越多越能增加美觀。
景頗族婦女用毛線織成的統裙,是她們藝術才能的集中體現。統裙,大山支系叫「勒布」,小山文系叫「普藏」,意思始織出的圍裙,習慣上稱統裙。統裙用羊毛線織成,多為黑底,少數是紅底上面再用紅、綠、黃、藍、紫毛線組出精細的圖案。
圖案有瓜果種子、草木花兒、飛禽腳印等三大類。由三塊餅成的統裙,圍在腰上的那面必須是黑毛線組的,不能倒過來圍。由兩塊拼成的統裙,上下都有花紋,可以倒過來圍,不講究哪邊在上。打開的統裙呈長方形,長五尺左右,寬三尺多。也可以技在身上御寒,還可以當被子蓋。背娃娃時少不了用它做背兜。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景頗人形成了自己獨具的民族特色服飾,主要有筒裙,頭巾、頭帕等。筒裙筒裙就是筒狀的裙子,它是好多少數民族的一種民族服飾。筒裙一般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未縫合的裙幅,景頗族稱之為纏裙。另一種是縫好的筒裙,穿上後腰部繫好即可。
景頗族的筒裙多以大紅色為基調,上面用黃、黑、白、藍、綠色的棉、毛線織出大大小小相間、相套的以菱形為主的幾何形圖案,精巧別緻,與眾不同頭巾景頗族男子喜戴白、黑、藍色的包頭巾,包頭巾的兩端均綴飾有紅、黃等色的小絨球。頭帕頭帕是指蓋在頭頂上的小塊的帕子,一般多呈長方形,前半部蓋住頭頂,用髮辮或繩綁縛,後半部分垂在腦後。
景頗族婦女多使用頭帕。景頗姑娘的頭帕是用紅色的棉、毛線織成的,大致呈方塊形,上面間織有黃、綠、白、紫等色的豎條紋,色彩艷麗。頭帕的兩端用黑布或線連結,使之成為圓筒狀,套在頭頂和腦後,摘戴十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