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隴川縣是景頗族的主要聚居區,這裡的戀人之間聯繫不寫信,而是以物代之,十分有趣。 如男子愛上姑娘,即用樹葉包上樹根、大蒜、火柴、辣椒,再用線精巧地包紮好送給女方
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唐代,其先民以「尋傳蠻」、「高黎貢人」見諸於漢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中國成立前,又先後出現了「峨昌」、「遮些」、「野人」
每逢景頗山上的景頗族人家新房落成時,眾多鄉親都會趕來賀新房。其情景熱鬧非凡,讓你大開眼界、大飽口服。 主人看到人們來了,立刻把大家請上竹樓,領到火塘邊坐下,然後拿起
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 唐代,其先民以「尋傳蠻」、「高黎貢人」見諸於漢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中國成立前,又先後出現了「峨昌」、「遮些」、「野人」
景頗族聚居地系山地立體氣候,生態環境複雜多樣,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各種野生動植物非常豐富。景頗族不僅食陸畜,也食水產,舉凡鳥獸魚蟲,花果草木,無不在覓食之列。正如
景頗族的舞蹈分為祭祀性、狩獵性、生產勞動性和歡慶性等五類。祭祀性舞蹈有總戈、布滾戈、金再再等,動作粗獷豪放,形象生動。狩獵性舞蹈有龍東戈,軍事性舞蹈有向戈(耍刀)、
景頗長刀歷史悠久,既是主要的生產工具,又是戰鬥護身的武器,在景頗人民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景頗族崇拜長刀,譽之為「生命之刀」。在民間自古有男子漢則以身上的
景頗族有豐富、優美的口頭文學,有反映景頗族起源、遷徙歷史的敘事長詩;有反映景頗族與大自然作鬥爭的故事;也有神話、寓言、諺語、謎語等。 歷史傳說、故事等多與音樂相結合,
織錦圖案絕大多數是由點、面、線組成。織錦圖案上的點可以是各種形狀的點。線也可以是粗、細、直、曲、折、弧等多種多樣的線,曲折線居多,彎弧線極少。各種線同時使用,加上
中國雲南省景頗族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實行的一種政治制度。指在等級制度的基礎上,以山官、寨頭等為統治者在一定轄區內行使獨立權力。這種制度是在氏族酋長制瓦解過程中逐
居住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景頗族人民的盛大節日是「木腦」盛會。每到夏歷正月十五那天,數百里山鄉的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鳴槍放炮,從四面八方彙集在一起舉行
景頗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芒馬、崗房以及耿馬、瀾滄等縣。景頗族有景頗和載瓦兩種方言,彼此通話困難。景頗語屬
在景頗族地方,或走進景頗人家,或在路上街邊與景頗族的熟識者相逢,不論男女,對方大都會按景頗人的禮俗,拿出一個精緻的竹製酒筒,以筒蓋為杯把酒倒進裡面請你品嚐,你接過
景頗族認為谷子是狗從天上帶來的,所以忌吃狗肉。在景頗山寨,放槍放炮不能只放三響,因為放三響表示報喪。景頗族男人的長刀、火藥槍、挎包和衣物,忌諱婦女觸摸或從上面跨過
集中居住在我國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景頗族,系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景頗語支。 據古籍記載和傳說,景頗族先民是我國古老「尋傳蠻」中的一部分。最早居住於青藏高原
景頗族之能仙節 能仙節是景頗族青年男女為主的聚會、唱歌跳舞的節日。一般在每年的農曆二月十日舉行。這個季節正值春回大地,萬物生長,辛勞一年的青年男女利用這一農閒的好時
老人去世,來送葬的人,男的扛著火藥槍,走到死者寨子邊先鳴一槍,到死者家門口又一個接一個地放一槍。女的用背籮背著米酒、大米及一隻小雞送給死者家。人死後,停屍在死者的
大約在元代以後,景頗族才出現刀耕火種農業。牛正是隨著刀耕火種農業經濟的進入,逐漸走入景頗社會。物質文化簡單的景頗族一直以來都高度依賴於環境,他們曾一度對牛傾注了大
作為日常穿著使用的現代織錦,是在傳統織錦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是原始織錦的繼承和發展,可以從中看到純粹的傳統形態體系,充分體現了現代景頗人的審美觀。在繼承傳統織錦文化
洞巴,景頗族雙簧氣鳴樂器。「洞巴」是景頗族景頗支系語音譯,為漢語帶牛角的管笛之意。載瓦支系語稱比切或比克。流行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盈江、隴川、瑞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