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口號》唐代郭向所作,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道路漫長,且多三岔口。我們行走其間,往往同行者不多見,更多地需要獨自前行。所以詩人的心靈是脆弱而敏感的,分別之際,憂傷地吟唱道:「陽關萬里道,不見一人歸」(庾信《重別周尚書》)。再遙遠的路程,最後仍然是一個人去走。
《途中口號》
【唐】郭向
抱玉三朝楚,懷書十上秦。
年年洛陽陌,花鳥弄歸人。
人生有得意,也有失意,除非運氣特別好的人,大多人都在這兩者之間徘徊。「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自遣》),但能夠像羅隱這樣想得通透的人,畢竟還是少數。人間名利若牢籠,你我皆是枷鎖人。看不開,躲不掉,避不了,逃不離,終究煙塵一生。
「抱玉三朝楚」,詩人是不自在的,所以在人生大道上一敗塗地。好似可以看見,他整夜回憶往事的痛楚。然而,他不希望明白地講出內心的一切。他是含蓄的。所以,在詩作的第一句中,他引用了一個典故:「卞和獻玉。」據《韓非子·和氏第十三》記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卞和這個悲劇人物,終究吃虧在老實,或者說不靈活,就是缺少辦法。如果他能夠不如此呆板,稍微動動腦筋,在得到玉石的時候,不衝動,不急功近利,而是找到可信之工匠,先把玉從石頭裡面剝離出來,還會發生被殘害的事情嗎?所以,由此推理及人。一個人即便他在有能力,如果一直處於囊中,不肯展露鋒芒,別人又怎麼會知道你的作用呢?大抵中庸之道害人匪淺。有時候,該出手就出手,決不可遲疑。
「懷書十上秦」,詩人滿懷抱負而無法得到重用,其情感是悲觀的,其情緒是綿延的,就像放閘之水無法自控。所以,在第二句詩裡,仍然延續前面一樣的方法,使用了另外一個典故:「蘇秦上書」。據《戰國策.秦策一》詳載:
「〔蘇秦,字季子〕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羸縢履蹻,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歸色。歸至家,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
這真是一個非常悲哀的故事。豪氣沖天的蘇秦,卻接二連三地遭遇冷酷的對待,無法得到秦王的徵用。最後的過程有些淒涼,父母不待見,妻子不歡迎,嫂子不管飯,活整個成為一個人見人厭的惡徒。好在蘇秦沒有放棄自我,在如此打擊之下,仍然能夠志向不移地堅定讀書,調整策略,其為了專心讀書,甚至搞出來一處」錐刺股」的熱血把戲。
「年年洛陽陌,花鳥弄歸人」,這最後兩句有點意思,和前面的兩個故事相比,形成了一幅對比非常鮮明的諷刺場景。好歹卞和和蘇秦兩個人,雖然在開始的時候都是失意之人,都遇到了比較難堪的挫折,但是最後經過一番拚搏和努力,都得到了一個美滿的結局,達到了自己所想要達到的高度。
可是回首再看看詩人自身呢?那就顯得非常狼狽不堪了。年年的重疊使用,把一個時常失意之人的困境給表現得淋漓盡致。每年都要到京城裡去碰碰運氣,可是最終都不樂意,只能灰頭灰腦地跑回來;甚至連洛陽道邊的那些花兒那些鳥兒,都在樹梢灃喳喳喳地嘲弄著自己。
花兒和鳥兒是否會嘲笑與諷刺於人呢?回答當然是:不會。那麼詩人為什麼會產生這樣一種念頭呢?主要是詩人因為過於失意,所以心靈就顯得非常脆弱,變得敏感起來。當他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時候,所有那些身外之聲響,都可能因為他的機巧而成為對自身的嘲諷和戲弄。說到底,不過是一個失意人的多心之舉動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