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與高適並稱「高岑」,唐朝邊塞詩人,曾在邊疆生活多年,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及異域風俗文化有切身感受,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岑參所作的《九日思長安故園》吧。
盛世的落幕往往是有預兆的,比如大唐凋謝的富貴,頹敗如同花開絢爛之後的殘破。一場「安史之亂」,輕易地敲開了蒙在大唐皇朝上面繁榮的面紗;帝國的根基早已潰敗不堪,崩塌只在早晚,可惜所有人都躺在安樂椅上不知憂患。
戰爭是殘酷的,無關正義與否,其鐵蹄踐踏之處,最終受苦的仍是人類自身。雪崩的時候,沒有一朵雪花是無辜的。正因為如此,聖人才有感而言:「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老子》)。可是,人類太過貪婪,野心家總是太多。於是,戰火紛飛,人將何往?
《九日思長安故園》
【唐】岑參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岑參撰寫這首《九日思長安故園》的時候,其正在行軍隊伍之中,所以此詩又名《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九月初九,重陽登高,可惜原本應該熱鬧萬分的景象,如今卻被戰亂擊打得稀巴爛;空剩一幅殘損畫圖,長久地留存在腦海裡面,令人無法釋懷。
戰亂初起,皇朝脆弱不堪,京城在一夜之間,被無情拋棄,叛臣賊子佔領了雄偉的長安。昔日的繁華,剎那成空,慘遭破壞。詩人是感性的生物,面對不停跋涉,轉戰四方的軍隊,於偶然停下行進腳步的空隙之間,無邊思緒紛紛湧上心頭。
有一種叫做「故園」的東西,即使隔著千山萬水,心也有所牽繫。行走的腳步雖然匆忙,可是思念的柔情卻千絲萬縷。遙想當年榮華,友朋常聚處,歡聲笑語,歌舞昇平,一片花團錦簇;而今思量,山河損毀,故園萬里,親朋分離,此身合似浮萍,飄蕩東西。
「強欲登高去」,思念如火,熾熱到激烈處,便在內心裡湧現種種不切實際的想法出來。比如此時的詩人,因為想到今日正逢佳節重陽,於是油然而生登高的念頭。開首一個「強」字,便把詩人那種噴薄欲出的情緒渲染乾淨。行軍隊列之中,哪裡能夠隨意所致,所以詩人也只能按捺住內心裡的「慾望」,老老實實地呆在軍營裡面,哪兒也去不了。
沒有辦法去登高以應景,再加上回首週遭混亂,思念故園的情感極其濃厚,輕輕地想一想就使人肝腸寸斷。可是囿於現實狀況,詩人只好無奈開導,自己之所以無法出去,是因為「無人送酒來」。多麼勉強,努力給自己尋找一個借口,以此來化解內心裡的那種激憤之情。
「遙憐故園菊」,此時此刻,任何一樣事物都是能夠引起詩人的懷念的,比如應時而開的菊花。可惜遠離故土,那些蓬勃艷麗的菊花,即便綻放得如何肆無忌憚,如何冷艷嬌媚,又能怎樣?落寞的詩人無法登高望遠,唯有在內心深處默默地祈福,遙祝親人朋友一切安好。
此處一個「遙憐」,既指向詩人複雜的情感世界,也同時表露出來深遠寄情的茫然感喟。想來詩人是難過的,這種彷徨無助的感覺無法排遣,一直縈繞在他的心頭之上。面對此種境況,他只有讓自己的思緒穿越時空,從而來宣洩自己的灼熱情懷。然而,詩人終究仍是孤獨的。所以,他才在這裡使用了一個「憐」字,既是對自我命運無端的憐惜,也是對生而為人卻無法安放靈魂的深度關懷。
在本詩的前半段,與其說詩人以一種「癡心妄想」來呈現對「登高」的執著,毋寧說其實是為了表達自己內心濃郁的思念故土之情懷。正是基於此,在本詩的後半段,詩人更是開始充分發揮自己的膽大妄為,他肆意地懷念著故園的菊花,這本來是天經地義之事,但是詩人是貪心的,他毫不滿足於此點。
最後,詩人理所當然地認為故園的菊花「應傍戰場開」。也就是說,詩人以為菊花不應該拘泥於一處,只顧開放在故園之內,而是應該不遠萬里而來,讓自己堅強地綻放在戰場旁邊,從而可以來陪伴著遠離故土的詩人。詩人竟然無理至此矣!可是,此種「瘋狂」想法卻並不令人討厭,讀後無端使人感覺哀意滿懷。這種淒慘之意,千載以來,至今仍然,不絕如縷,纏繞心頭,悲歌當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