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燭寄人》唐代潘求仁所作,將蠟燭與人類比

《詠燭寄人》唐代潘求仁所作,將蠟燭與人類比

《詠燭寄人》唐代潘求仁所作,將蠟燭與人類比

古代典籍

唐代詩人潘求仁所作的《詠燭寄人》,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掀開泛黃的詩集,書頁上跳動著的字詞,在歡呼雀躍著,一個個爭搶著報告著自己的喜悅。在它們充滿了愉快的聲音裡,時光彷彿回溯,曾經蒙塵的那些歷史形象,又慢慢地變得鮮活起來。

室外長夏初臨,呦,今日剛好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夏。可惜昨天沒有注意到這個細節,所以沒有應景閱讀一首與「立夏」有關的詩歌。算了吧,那些都太過於形式主義。如果總是求所得,心情肯定會覺得繁重,於是再美妙的事物也會改變,成為一種難以承受的負擔。如此,一切隨緣吧,且放目光在樹葉間,求得一片蔥蘢之綠色。

人一生都在奔忙之間,偶爾停歇,又發現到處皆是一片荒涼,那些繁華的只是表象,只是紅塵。最終前往何方?矛盾主義者歎息。歲月流逝,總有一天會明白過來,那些真正的大快樂,其實本就是隱匿在平常又平凡的日子裡。只有詩人才有可能懂得,所以他們吟誦的才會是身邊的小人物,小事物,小情趣,小鬱悶。

《詠燭寄人》

【唐】潘求仁

燭與人相似,通宵遽白煎。

不應頻下淚,只是為人燃。

這是一首詠物詩,作者潘求仁生卒年不詳。隋朝尚書右丞潘子義之孫,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在杭州刺史任上。據傳潘求仁善文能詩,可惜都早已散失,其事跡亦只是散見於許敬宗的某些文集中。如今《全唐詩》僅存其詩一首,實難見其詩才全貌。

本詩題目清楚說明是詠燭,並且是在寫好之後要寄送給他人的。至於接收人是誰,如果連作者的生平事跡都快湮滅了,那麼此人是誰又有哪個能夠弄清楚呢?所以,這一切全都當作一個懸念,遺留下來吸引著好奇之人。然而,事實上卻是世事繁忙,沒有誰願意去關注這些歷史拋棄掉的瑣碎的小人物。

「燭與人相似,通宵遽白煎」。但凡初接觸到這兩句,腦海裡肯定會浮現相應的畫面:夜深時分,紅燭高燒,孤寂者對燭無言。能夠說些什麼呢?長夜漫漫,心思沉重,睡覺是不可能的。要不然,怎麼會獨自呆坐,燃紅燭相伴。

詩人沒有半點示意,只是用燭與人類比:燃燒的紅燭,與這個孤獨的人兒,他們現在的模樣多麼相似。就這樣,把旁觀者一下子帶進了場景內部,完全可以想像到燭與人,當下所面臨的困境,其實是非常相像的。

蠟燭其實是「冤枉的」,完全是「被迫的」,而這個「壓迫者」不是其他,正是失意也好孤獨也好、反正不太「正常」的「人」。蠟燭如果能夠思想,肯定會大喊,你以為我想一夜燃燒到天明啊,這就是白白的浪費蠟燭的「小命」。然而,正是這種「無良」的行為舉動,恰好把「人」此刻彷徨無助的神態給刻畫出來。

在這裡,毫無疑問,蠟燭成為了一個必不可少的背景。所以,詩人才在最後順勢而為,用擬人手段讓蠟燭變得更加具象化,簡直快要「成精」了一般,開始像人一樣發起牢騷來。

「不應頻下淚,只是為人燃」。在這裡,至少現在,我們可以理解是蠟燭的「滿腹牢騷」之語。一滴又一滴的燭淚落下,恍若下雨天屋簷之下的雨珠,接連不斷。我為什麼要如此頻繁地落淚?這一切真不是我的心意。蠟燭此刻的情緒百分百是崩潰的。因為它成了某個人的替代品,只能任人擺佈,想停止燃燒或者垂淚,都是一種癡心妄想。

寫蠟燭的詩句,最出名的當然是李商隱的《無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在裡面強調蠟燭的奉獻精神,就是不求合理報答,專業自我犧牲。這當然是李商隱的「蠟燭」,與潘求仁的「蠟燭」相比,完全是兩個極端。

李商隱的蠟燭品德多麼高尚,人家都燒成灰了,還保持著微笑狀態。再回頭來看看潘求仁寫的蠟燭,整張臉孔上面,都鐫刻著明晃晃的三字經:「不願意!」「不開心!」並且還搞笑地埋怨:這麼自我毀滅,俺完全是被強迫的,吶,就是坐在我旁邊的這個傢伙!我好不甘心。簡直是聲嘶力竭到喪心病狂。

我們其實是冤枉了潘求仁的蠟燭。詩人故作姿態,讓蠟燭百般抱怨,萬般不喜,都只有一個目的,用飽受摧殘的蠟燭的形象,來襯托坐於旁邊的人。正因如此,詩人才會在第一句就用上「相似」一詞。蠟燭的垂淚,未嘗不是此刻人的傷心模樣;蠟燭通宵飽受的煎熬,未嘗不是人的內心狀態。詩人看似句句寫蠟燭,其實則字字顯露著人的衷腸。正是在詩人如此苛刻地對待「蠟燭」之下,一個滿腹無法釋懷情感之人的形象,頓時生動逼真地呈現在了大家的面前。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代典籍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