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棲梧·為問宛溪橋畔柳》賀鑄所作送別詞,樂景之中透露著悲傷

《鳳棲梧·為問宛溪橋畔柳》賀鑄所作送別詞,樂景之中透露著悲傷

《鳳棲梧·為問宛溪橋畔柳》賀鑄所作送別詞,樂景之中透露著悲傷

古詩詞問答

賀鑄,字方回,北宋時期詞人,自稱是賀知章的後裔,因為賀知章居住在慶湖,所以自號慶湖遺老。因為長相奇醜,所以也被稱作「賀鬼頭」。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賀鑄所作的《鳳棲梧·為問宛溪橋畔柳》吧。

賀鑄,衛州共城(河南輝縣)人,擅長詩文,尤擅填詞。其詞作內容、風格豐富多彩,兼婉約、豪放二長。

賀鑄的代表作是那首家喻戶曉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其中有幾句甚為出名:

「若問閒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此等佳句,非一般詞人能寫出,寫「愁情」未見一「愁」字,卻滿含哀愁,連用三個意象,寫出「愁思」之「廣度」、「密度」和「長度」,正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賀鑄也因為此「絕句」而被後人稱為「賀梅子」。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他的一首送別詞《鳳棲梧·為問宛溪橋畔柳》:

「為問宛溪橋畔柳。拂水倡條,幾贈行人手。一樣葉眉偏解皺,白綿飛盡因誰瘦。今日離亭還對酒。唱斷青青,好去休回首。美蔭向人疏似舊,何須更待秋風後。」

這首詞以「賦」的寫法開首,平敘直寫,算不得奇特,但平淡的語言中蘊含著作者的哀愁。「為問宛溪橋畔柳」,「宛溪」即指宛溪河,在安徽宣城。「宣城」古稱「宛陵」,因「宛溪之濱,陵陽之麓」而得名。「拂水倡條,幾贈行人手」,倡條,輕柔多姿的枝條。「拂水倡條」,直接描寫了柳樹的形態。在溪水上搖晃的枝條,輕柔美麗,多少次贈送給離別的人呀。溪畔景色美麗,這裡曾上演了無數次離別的場景。本是司空見慣,詞人卻問柳樹,讓柳樹通人性,懂人情,形象生動,再夾以「離別贈柳」之典故,樂景之中,透著詞人的深深悲傷———因為要和友人分別了。

「一樣葉眉偏解皺,白綿飛盡因誰瘦。」這兩句的確是佳句。「葉眉」「白綿」運用比喻,柳葉細如「眉」,柳絮白如「棉」。「偏解皺」「因誰瘦」為擬人,樹木的葉子本無情,柳葉卻偏偏如眉皺起。柳絮滿樹時,柳樹臃腫,柳絮飛盡後,柳樹清瘦。詞人把柳樹人格化,離別之悲傷、惆悵之情皆蘊含在詩句中。更為絕妙的是詞人卻偏偏又以問句表達———「因誰瘦?」離別本不關草木的事, 離別也只是平常的事,但在詞人的筆下,世間萬物皆有情,以問句表達,更增詞人離別時的悲傷之情。柳永的《蝶戀花》一詞有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人因「情」而「憔悴」,思念之深,讀之即覺。

「今日離亭還對酒。唱段青青,好去休回首」,離亭,即驛亭,古人常常在此地舉行告別宴會。對酒長歌,依依惜別,留戀和不捨全在「還」字中。「唱斷青青」中的一個「斷」字,增加了悲傷的力度。「青青」,代指楊柳。「唱斷青青」一句,極富誇張。楊柳枝斷,或許因為清風,也或許行人折斷,詞人卻言「唱斷」,皆因表現「離情」。也有人指出這裡「青青」應是指「楊柳曲」,與「唱斷」才搭配自然,曲「斷」自然「人要離開了」,也才有後句「好去休回首」的臨別贈言。

本詞中,最後兩句最為精妙:「美蔭向人疏似舊,何須更待秋風後。」這是在講離別之後的思念和傷痛。詞人融情於景,以景言情,甚有味道。而此句正是直摹景物和直言情感,易引人共鳴。這兩句與「一樣葉眉偏解皺,白綿飛盡因誰瘦。」兩句相比,明顯直接融情於景,無有意構造,自然更能使讀者感同身受。另外,這兩句於全詞也最有境界,聯繫「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空,「舊」乃過去,「美蔭向人」是現在,「秋風後」又是將來, 簡單14個字,三次時空轉換和情感對比,羚羊掛角,不留痕跡,卻引起讀者不由之傷感。

相關內容: 賀鑄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詩詞問答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