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蘇幕遮》賞析,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蘇幕遮
北宋·范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吳縣(今屬江蘇)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在參知政事任上,提出過政治革新的方案,主持慶歷改革,史稱「慶歷新政」,因守舊派阻撓而未果。文章駢散相間,氣勢磅礡,散文《岳陽樓記》為千古名篇。卒謚文正。有《範文正公集》。
[賞析]
這是一首鄉愁詞。在一個深秋的傍晚,遠離家鄉的作者望著天上的碧雲、地上的黃葉、遠處斜陽掩映下的山水以及看不到邊際的芳草,這明麗又有點兒淒涼的秋景,觸發了他強烈的思鄉之情。這種鄉愁十分濃烈,以至於折磨得他夜不能寐,失眠了;他不敢登樓遠望,怕想起家鄉;於是只好借酒澆愁,但是「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又落得個愁上加愁的結果。可見這種愁思,既無法躲避,也不能排解,真是深重之極。
上闋寫景,景中含情。「碧雲天,黃葉地」二句,青碧蒼穹,落葉滿地,上天入地,俯仰之間,展現了蒼莽秋景,展現了際天極地的萬千氣象,給人心胸開闊之狀。這是概括式的總寫,短短六字即交待了季節,又寫出了秋天的特徵,這簡煉傳神之筆成為詠秋之絕唱。《詞苑》引《歷代詩餘》:範文正公《蘇幕遮》「碧雲天」云云,公之正氣塞天地,而情語入妙至此。讓人想起元代王實甫《西廂記》那令多少女子傳唱落淚的「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即由此句化出,此句已成為描寫秋景的千古名句。
「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二句,秋色接水,寒陽泛翠,天水一色,煙霧繚繞而構成一組壯觀的秋色,起到了情景相融的良好效果。
「山映斜陽天接水」句,融天、地、山、水為一體,交相輝映。正是斜日西下的時候,遠近的峰巒各各反射著落照餘暉,把夕陽的殘光一步步帶到更為遙遠的地方。看到這一派景色,遠遊的客子陡然從心底裡飄出一縷思鄉之情,這裡,碧雲,黃葉,綠波,翠煙,斜陽,在作者的筆下入木三分,淋漓盡致,構成一幅色彩斑斕的「黃昏秋色圖」。渲染了一層尤為深厚的悲涼意味。
「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二句,由實入虛,隱寓離情別緒,彷彿詩人隨著夕陽的殘光遠遠飄盪開去,一直飄出斜陽之外,飄落在芳草萋萋的故鄉,飄落在綠茵如染的自己的家院。「芳草」無情,正見出作者對家鄉和親人的多情。
下闕抒情,情景交融。「黯鄉魂,追旅思」二句,前三字是寫妻子黯淡淒楚的鄉魂,後三字是寫作者旅居邊塞的思念。兩者在茫茫宇宙中追尋,纏繞,相交相融。
「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二句,寫出天涯孤旅,鄉愁之深,無時不在,「好夢」難得,無計可消。下句「休獨倚」更可見詞人夜間為鄉愁所擾而好夢難成,便想登樓遠眺,以遣愁懷;但明月團圓,反襯出詞人身在異鄉,倍感孤獨寂寞。
「明月樓高休獨倚」句,緊接上句,對家鄉的無限思念,對妻子的無限相思,讓作者無法入眠,好夢難成,便想登樓遠眺,以遣愁懷;本想一遣鄉愁,卻不料一輪圓月高掛空中,倍增孤獨、思念與悵惘。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二句,一腔愁緒無法訴說,無法釋懷,無法摒棄,只有借酒澆愁,他越想排遣愁緒,反而更加紛繁,更加濃重,每一次的排遣都會加重他心靈所受的折磨,在詞人的另一首《御街行》中也有這樣一段文字「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作者 「用一段'愁腸』把'淚』 與'酒』巧妙聯繫起來,瀰漫著蒼涼之悲,讀起來令人迴腸蕩氣。」(引自《宋詞鑒賞大典》第15頁)
總之,全詞低徊婉轉,而又不失沉雄清剛之氣,上闋寫景,以氣象宏大渾厚,意境深遠,為下闋抒情設置了背景。下闋直抒胸臆,情致深婉。全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清人譚獻譽之為「大筆振迅」之作(《譚評詞辨》),實屬確有見地的公允評價。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一折,直接使用這首詞的起首兩句,衍為曲子,竟成千古絕唱。正如唐圭璋《唐宋詞簡釋》:「上片寫天連水,水連山,山連芳草;天帶碧雲,水帶寒煙,山帶斜陽。自上及下,自近及遠,純是一片空靈境界,即畫亦難到。」前輩道出的正是借景傳達心聲的名言經典。
相關內容: 范仲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