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人要求土司處事公平,如果辦事不公,普米人有「散羊毛疙瘩」的權利。每當新土司接任時,普米人總要推選一代表人物,向新任土司官講幾句告誡的話。意思是,先有百姓,後有土司官,土司不大,百姓不小。你的官是我們花錢買回來給你當的,我們服你管,供養你,你辦事要主持公道。你若辦事不公,我們就散羊毛疙瘩反對你。
普米人由於沒有自己的酋長和固定的領頭人,又長期處於分散狀態,而團結自衛又是不可缺少的力量,散羊毛疙瘩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形成的集合民族力量與強暴勢力作鬥爭的一種措施。近代普米人散羊毛疙瘩的活動,主要是反對土司官人的辦事不公道。土司承認普米人有散羊毛疙瘩的權力,摩梭百姓和其它民族的人可以響應普米的反對土司活動,但無權主動發起散羊毛疙瘩。
散羊毛疙瘩具體的作法,就是向各個聯繫點傳送打了結的羊毛繩,以此通知集合隊伍,向土司官人作鬥爭。羊毛疙瘩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一條打了許多結的羊毛繩;結的數目等於聯繫點的數目。一旦作出散羊毛疙瘩的決定,就由動作敏捷的青年立即傳出;每到一個村寨或一個聯繫點,便解開一個結。
並由該村青年立即傳給下一個村子,直到解開所有的繩法為止,傳遞時迅速而機密。另一種羊毛疙瘩是在一條繩子的總根子上,分出若干小羊毛繩,一個聯繫點就有一條小羊毛繩,每條羊毛繩上都打好相同數量的結,代表相距集合的日數,羊毛疙瘩拴在兩塊小木板上,中間夾著一個辣椒,一根雞毛、一塊木炭、一節骨頭,這意味著行動要向飛一樣迅速,士氣要象海椒一樣辣,團結要象骨頭一樣結實,心情要向火炭一樣熾熱。
傳說在古代,羊毛疙瘩所到之處,一切活動都要立即停止,全力以赴準備出征。
凡十三歲以上的男子,即使正在犁地或放羊,也要立即交給老幼代替,自己馬上整裝出征,而十三歲以上的女子,即使正在紡織,也要停機做飯,為家中男子打點行裝。這是每一個普米族男女成員保護自己利益的義務。這種政治軍事組織形式是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是最簡單的社會協調手段,目的是維持不同時期社會成員所共同認可的公平和義務責任。
散羊毛疙瘩是由群眾活動的臨時組織者和領導者「士子古明」發起的,士子古明的任期,一般是在兩次重大的集會之間。下次集合時,他若還能提出為大家所擁護的主張,便仍是士子古明,否則,他便為新的士子古明所取代。
散羊毛疙瘩的經過是,首先由受害人向士子古明訴說情由,士子古明聽後秘密召集普米族的伙頭、總伙頭協商,如大家認為,應該造反時,就由發起人宰一頭牛,將牛血倒在酒中,把牛心、肝放在火中烤好,大家共飲牛血酒,吃牛心肝,表示同仇敵愾,齊心協力,鬥爭到底,若有出賣者,要受到嚴歷的懲處。
吃完齊心酒以後,就散出羊毛疙瘩。各路人馬按期到達集合地點,由士子古明說明事的起因,造反的目的,然後向目的出發。如果反對的是土司,則土司必須不穿鞋,不戴帽,不騎馬,向普米族群眾賠禮道歉,承認錯誤。
如果反對的是一般的官人和封建領主,則要沒收其家產和宰殺牛羊,被反對的領主如果承認錯誤,賠償損失,仍然可以當官,並退回被沒收的財產。
相關內容: 普米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