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的社會經濟,是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的小農經濟,農業是普米族社會經濟的主要生產部門。在封建領主制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較緩慢。普米族在長則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
普米族是羌之遺裔,祖先居住於江河源頭的青海玉樹地區,而古羌人即為「牧羊人」,是典型的遊牧民族,遊牧民族對水草的追逐為首要之事。江河源頭有遼闊的草原、神秘的雪山,與
麗江縣境內普米族實行土葬的主要程序有:給合口、報喪、潔淨、人殮、絨肯、送殯、安葬、上墳送飯等。 1給含口或含殮:人將斷氣時,由家人把米粒(男九粒、女七粒)、茶葉和碎銀
熱情好客,是普米族人的美德。普米有句俗語:「新壇倒出的第一碗青稞酒,要敬給遠方的來客,剛燒漲的茶罐倒出的第一杯香茶,要端給遠族兄弟喝」。普米人樂於交友,篤信友情,
普米族民間傳統體育 普米族的民間體育運動主要有打鞦韆、射箭、打磨秋、跳繩等。這些娛樂活動,常帶有普米族居住山區和半農半牧生活的民族特點。 打鞦韆:在形式上與其他民族
搓磋」為普米語,「搓」意為(這種)舞,「蹉」意為跳,即跳(這種)舞之意。舞時,領舞者按一定節奏擊羊皮,起到鼓聲的效果,因而也叫「羊皮舞」。此外,還有「四弦舞」或「普米鍋
情人節這一天,麗江、大理和怒江的各族群眾騎馬坐車從幾百里遠處趕來聚會在蘭坪縣羅古箐的高原草場上。草場邊有兩棵緊貼在一起枝串枝、根連根、高近30米的雲杉樹,被普米人親
普米地區的土官設置始於元代,土司制度則完善於明代。明清兩代,土司都是世襲的。明清兩朝和國民黨政府,雖然都曾經逐步在普米地區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廢除土司制度,但直到
摩梭人所住的房屋稱為「祖母屋」(「祖母」在摩梭語裡有「大」的意思,所以又譯為「家屋」),祖母屋由兩根柱支撐,分別為「男柱」和「女柱」,代表男女平等,男柱和女柱必須出
發喪前夜,將屍體蓋罩除去,取出屍體放人事先做好的「構」(普米語)內。「構』即一四方形木棺,高約3尺7寸,寬約1尺7寸。制棺原料須用香柏樹木,製作者不得用鐵釘、牛皮膠。木棺
除信仰原始宗教外,普米族還信仰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在本區俗稱為喇嘛教。 喇嘛教屬於佛教教派,元朝始傳人寧蒗普米族中。早期傳入的喇嘛教稱「薩迦」喇嘛教(當地漢稱白喇嘛教
從訂婚到結婚,要經過訂親、算八字、過大禮、迎娶和坐家等過程,禮儀繁雜,時間冗長。先由男方家長托媒人攜帶酒肉和一顆豬心,到女方家說親,女方家長同意後即行敬鍋莊的祭祖
普米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在這詩歌之鄉,有許多著名的歌手。早在東漢時期,就流傳著著名的詩篇《白狼歌》。普米人在節慶、訪友、聚會、跳鍋莊時,都要唱歌。這些歌詞,有
韓規教也是普米族的民間宗教,有極為豐富的文字經典。韓規教信仰萬物有靈,崇拜山。水。日、月、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和自然物,崇拜多神,亦崇拜祖先,每當發生旱、澇。
大部分普米族地區已確立了父權制,婚姻以一夫一妻制為主,實行男娶女嫁,從夫方居住的單偶婚。通婚限制很嚴格,普遍遵循民族外婚的原則。1949年以前,還實行等級內婚,即百姓不
普米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有兩個方言區,各地普米語的語言差別不大,基本可以通話。普米語的特點是,聲母和韻母較豐富,其中復輔音和復元音較多,音調簡單,只有高平
居住於不同地區的普米族自稱在語音上有些差異。蘭坪、麗江、永勝的普米族自稱「平米」或「批米」,寧蒗的自稱「拍米」(有的書中譯為「普日米」、「普英米」、「培米」等。)。
青年婦女均穿短上衣,古代是用麻制的,現代大多用棉布;過去多喜歡白色,現在喜用白黑紅等多種顏色;右面開襟,下襟較短,窄袖高領。春天她們穿用條絨縫製、領和衣邊鑲嵌金銀邊
普米族的走婚主要是雙方各居母家,由男方到女方走訪,以實現偶居生活,也就是「女方居住的走訪婚」。過「阿注」婚姻生活的男人們每天早晨都要往來於村落之間的通道上,他們是
普米族有豐富的天文知識,亦有其獨特的曆法。遠古時代,普米族先民便密切注意天。地、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由於恆星的位置不變,可以用它作其它日、月、星辰運行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