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嫁女九族皆知 普米族青年男女結婚時,迎娶前,新郎須送給女方父母一塊布,以謝撫育女兒恩情;另送一條黃牛,作為奶母錢,象徵女家兩隻腳出去,有四隻腳進來,總算不蝕本的意
裹草簾子舞」普米語叫「貢哩年嘎」。 普米族有個「嘗新節」,普米語叫「酥哩瑪席」。一年一度十分隆重。時間在每年的秋收時候。新養剛成熟,便收一點來釀酒。新酒釀成後,祭灶
普米族的祭天儀式有大小之分,大型祭天儀式因祭儀繁瑣,所耗的犧牲供物特別多,因而除特殊情況外,一般不經常舉行。以家庭為單位的小型祭天儀式則時常進行,一般每日早晚各一
普米族的走婚主要是雙方各居母家,由男方到女方走訪,以實現偶居生活,也就是「女方居住的走訪婚」。過「阿注」婚姻生活的男人們每天早晨都要往來於村落之間的通道上,他們是
普米族傳統房屋為純木結構,用直徑12厘米左右的去皮杉木,四角探頭垛成木牆,一米長左右的順木紋劈成的木板瓦,從屋簷向屋脊一層一層搭頭鋪成人字形屋頂,當地人稱這樣的房子
建國前,普米族民間手工業較發達。據清餘慶遠《維西見聞錄》載「巴直,又名西蕃……頗能習辟妒,縫紉之工」其手工業的種類主要有:紡織。釀酒、搾油、糖、制豆腐、木材加工以
青年婦女均穿短上衣,古代是用麻制的,現代大多用棉布;過去多喜歡白色,現在喜用白黑紅等多種顏色;右面開襟,下襟較短,窄袖高領。春天她們穿用條絨縫製、領和衣邊鑲嵌金銀邊
服飾 根據普米族古老的習俗,普米族兒童在十三歲以前不分性別,全穿一件右襟麻布長衫,女孩髮飾前留一辮,上拴紅綠料珠,男孩則在頭部的前邊和左右各留一辯,不佩珠。十三歲成
據本民族傳說及歷史記載,普米族先民為遠古時代居住於青藏高原甘青一帶巴顏喀拉山周圍地區的古羌人。為尋找更適宜生活的樂土,普米族先民從高寒地帶沿著金沙江。雅礱江之間的
居住於不同地區的普米族自稱在語音上有些差異。蘭坪、麗江、永勝的普米族自稱「平米」或「批米」,寧蒗的自稱「拍米」(有的書中譯為「普日米」、「普英米」、「培米」等。)。
民間舞蹈種類繁多,內容十分豐富。既有自娛性與交際性的舞蹈,如《搓磋》、《葫蘆笙舞》;又有模擬性和禮儀性的舞蹈,如《僕瓦磋》;還有崇拜英雄、自然、祖先神靈的祭祀舞和喪
普米族的音樂與歌舞有著密切的聯繫,詩、歌、舞不可分割,普米族的詩歌幾乎沒有不用於演唱的,普米族的民歌演唱則大多伴有舞蹈。 普米族音樂有各種曲調。例如「推磨歌」,「
普米族行婚禮時,有新郎新娘輪流吃一碗飯的習俗。新婚夫婦在靠床前站定後,媒人要用唱調子的形式,將訂婚的經過、女方家的盛情以及迎親路上的見聞一一唱出。 之後新婚夫婦向男
普米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有兩個方言區,各地普米語的語言差別不大,基本可以通話。普米語的特點是,聲母和韻母較豐富,其中復輔音和復元音較多,音調簡單,只有高平
圖騰崇拜是普米族「山嶽生態文化」形成的宗教基礎。它是中華民族的原始宗教起源,產生於舊石器時代中期,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早期圖騰意為「我的親屬」,中期引申為
普米族的原始宗教稱為「雅比」(蘭坪等地普米族則稱「師畢』、「雅比」意為「宗教祭師」,雅比教無文字經,只有口授經,普米語稱為「卡爾沙」。雅比教信奉天神、地神、龍神、風
婚禮要吃羊睪丸 普米族在婚禮中,有新婚夫婦吃羊睪丸或牛睪丸的習俗。 當新娘在霞光中由眾人簇擁著來到門前的時候,早有兩位手托酒盤的婦女在等候,由她們向新娘和送親的人敬
嘗新節 普米族的嘗新節沒有固定日期,一般在農曆七月中旬或八月舉行,主要根據當地農作物收穫的情況確定。嘗新節期間,戶戶將新糧釀製成蘇裡瑪酒,先祭『宗巴拉」神,後祭祖先
普米族歷史上曾有少數醫生,醫術可能是向漢藏醫生學來的。由於醫療條件差,人們患病時,多半是請喇嘛唸經和達巴打卦、驅鬼等,人們也因此掌握了許多草藥知識,掌握了許多治療
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多神、崇拜祖先。重要的宗教活動有祭山神、祭龍潭、祭祖先等。普米族的宗教信仰還受到藏傳佛教、納西族的東巴敖、摩梭人的達巴敖的影響。普米族人對於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