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時代以遊獵為生的氐羌部族,主要分佈在我國北部和西北部的廣大地區。在5000餘年的民族變革中,它經歷了中華大地各部族間的征戰、吞併、分裂,以及在不斷的遷徙中與多方地域的土著氏族或部落進行融合,由此出現了目前我國半數以上的民族具有羌族成分的事實;另一方面形成,變原來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的氐羌部族,為如今只存於四川松潘以北岷山地區、人口稀少的羌族。
任何一個民族原有的古老文化和習俗,都會伴隨著歲月的演變更替、民族間的交流融合而日益豐富。羌族是一個具有民族語言而沒有文字,保留著許多古老習俗的民族。但由於居住區長期與藏族毗鄰,使某些生活方式、歌舞稱謂和祭祀崇拜等方面受到藏族風俗習慣與宗教的影響。但即使是這樣,屬於羌民族自身無論在建築、祭祀形式、傳說、民間工藝、歌舞等方面,仍然遺留下諸多閃耀歷代輝煌,保留著充滿古拙而濃厚羌風遺韻的人文景象,令人瞠目、讚歎而流連忘返。
四川是個山多、河流多,地形複雜的省份。若想深入川北羌族地區,去親眼目睹充滿異域風采的民俗歌舞活動,那必須從成都出發先到四川藏族羌族自治州首府茂縣,然後再奔赴岷山之中的各個羌族集聚地。
要想考察羌族古老的禮儀舞蹈《克西格拉》,就必須花上將近一天時間,在高山疊嶂的重重包圍中駛過漫長的柏油路、石子路、土路和用腳踩出來的羊腸小路,當地平線上出現了座座矗立於高山之顛、樸實無華的羌寨「邛籠」時,那距離目的地岷山深處的西爾地區麻窩鄉西爾瓜子寨就不遠了。
出於古羌人之手,高聳挺拔和造型不一的「邛籠」建築,不但在我國56個民族中是唯一的,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而且它作為古老羌族的文化符號,擁有著高度的建築科技水平和豐富的人文內涵。
早在《後漢書·西南夷傳》中,就對古羌部族冉駹人的住所「邛籠」有「依山居止,壘石為室,高者至十餘丈」的記載。匍匐於這些守衛山寨「邛籠」之下的,便是羌民的居所 — 依山而立、鱗次櫛比、古樸而凝重的灰白色石頭房子。一掛掛晾曬在不同高度屋頂上或垂落在石室窗下的火紅辣椒和金光燦燦的玉米棒子,賦予了蔚藍天空下每座石頭房子無限的生機。
而且別於他族的是,這裡每座房子的屋角上,都疊放著大小不一的白色石塊,但這絕非出於「裝飾」而是來自在遠古時期羌族祖先與外族交戰,在寡不敵眾、面臨民族存亡的危急時刻,得到白石神的搭救而使羌族綿延至今的傳說。此後,羌族對白石神的崇拜和敬仰便留存至今,至使羌民們以通過在屋角堆放白石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對白石神的崇拜,同時獲得神靈的保佑。
羌族是個性情豪爽、喜愛歌舞的民族。羌族的歌舞主要分為兩大類:祭祀舞蹈和自娛性舞蹈。羌族自古篤信萬物有靈而崇拜多神,認為亡靈對生者有著重大的影響而對喪葬禮儀尤為重視。
這裡要談及的《鎧甲舞》便是祭祀中的一種禮儀性舞蹈,是古代將士出征前或為村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民族英雄舉行追悼、超度亡靈時所舉行的歌舞活動,羌語稱之為《克西格拉》。
相關內容: 羌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