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手工藝品:金銀首飾、珠寶玉器 黃龍一帶歷史悠久,東西南北各路商人馬隊往來經商,積澱了豐富的商業文化,也養成了人們收藏、交易、販賣金銀首飾、珠寶玉器的愛好。如今,
羌族主要分佈在中國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縣境內,另有一部分居住在汶川、理縣、黑水、松潘等地,人口30多萬人(2000年統計)。羌語屬漢藏語系緬語族羌語支,通用漢字
羌族民間大都一日兩餐,即吃早飯後出去勞動,要帶上饃饃(玉米麵饃),中午就在地裡吃,稱為「打尖」。[6] 下午收工回家吃晚餐。主食大都離不開面蒸蒸。經常食用的面蒸蒸是將玉米
羌語稱「蛾捉」。羌族傳統體育遊戲。著重鍛煉人的眼力和腿力,培養其靈活性、反映力,娛樂行很強,在羌族青少年中開展廣泛。遊戲規則是:場地不限,平壩場院即可。先在場中畫
舉行「趕馬」儀式即表示將掃靈安葬死者。接著,由道士薦靈,薦靈詞為漢語,大意為安慰亡靈,快樂歸天。孝子跪地燒燃香蠟,以刀頭敬酒祭奠亡靈。此時道士將所有祭奠之物基本燒
羌族的節日慶典也很多。羌歷年是羌族人民最為隆重的節日之一,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舉行,一般五天至十天。古老的羌歷是十月太陽曆,每至十月初一即新的一年開始,收穫已畢,皆殺
羌族古代服飾中以「披氈」最具特色,氈的製作工藝遠比製作紡織毛布簡單,其年代要有3000年了。文獻記載,兩漢甘青羌族人「女披大華氈為盛飾」,唐宋時期,羌族披氈已經很普及。
哈達是作為禮儀用的絲織品,也是社交活動的必備品。蒙藏族族表示敬意和祝賀用的長條絲巾或紗巾,多為白色、藍色、也有黃色和五彩哈達,即顏色為藍、白、黃、綠、紅。藍色表示
羌族主要聚居在中國西南地區四川省西部,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 羌族的飲食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是羌族物質文化生活的反映,羌族以米為主食,特色飲食別具風味,喜食
敲打羊皮鼓作舞,是巫師們作法時的「專利」。除祭祖時巫師敲打羊皮鼓、跳「金絲猴尋找罪惡山羊」舞蹈外,再要領略「羊皮鼓舞」的風姿,就非梭磨河上游理縣木卡鄉的《布拉茲》
農曆五月初五,茂縣羌族婦女將不分老幼,身著鮮艷民族服飾,佩戴銀首飾前往女神梁子石塔前,參加羌民族古老的傳統婦女節——瓦爾俄足。 其實,盛會從農曆五月初三就開始了,由
羌族年是羌族的節日。農曆十月一舉行。羌族年這一天羌族人民歡聚一堂獻上用麵粉製成的小雞、羊、牛,分食羊肉,將羊血灑到樹林裡。親鄰好友互相邀請,拜年作客,同飲「咂酒」
咂酒是羌民族飲用最普遍的一種酒,咂酒其味醇香爽口,是各種場合羌民飲用之佳品。咂酒的歷史悠久,一位遊歷到四川的朝鮮詩人李齊賢在《鷓鴣天·飲麥酒》的詞中寫道:「未用真
喪家先派出一個端公到弔喪的親戚家,帶領該親戚前來弔喪,隨帶禮物、祭品等,禮物主要是糧食、豬肉和錢,喪家缺什麼送什麼。祭品主要為「紙糊」,一般為各色剪紙做的繡油、旗
羌族建築以碉樓、石砌房、索撟、棧道和水利築堰等最著名。 歷盡滄桑 羌語稱碉樓為「鄧籠」。早在2000年前《後漢書\'西南夷傳》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壘石為屋,高者至十餘丈」的
羌笛: 羌笛系用骨製成,前端吊一截皮繩,又作鞭使。最初只「宮、商、角、徵」四音,傳有名京房者(公元前77至37年)又加一高音按孔,構成「宮商角徵羽」5音,後漢馬融《長笛賦》
羌族禮儀反映在日常生活諸方面,帶有一定的宗教色彩。 年節禮儀:農曆九月九為煮酒日,農戶用青稞、小麥、玉米、豌豆、胡豆「五色糧」祭山神、天神。農曆十月初一羌歷年,古時
羌族家家戶戶都燒著永世不熄的「萬年火」,名曰「鍋莊」。鍋莊既在堂屋中間的火塘或火爐上架一個「希米」(三腳架),上安一個直徑近一米的大鍋圈,圈上架鍋。「鍋莊」既是羌族
羌民居住的各山寨很可能分屬不同的部落。故節令不盡相同。同寨又有大姓小姓之分。同是過年過節,飲食安排也不一樣。 過年: 羌族有自己的年節,也過漢族的春節。羌族的年節,
流傳於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和綿陽市北川縣等羌族地區,有一種集祭祀禮儀與戲劇表演於一體的羌族民間戲劇。羌語叫「刺喇」或「俞哦」。此戲在祭神或婚喪嫁娶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