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五月初五,茂縣羌族婦女將不分老幼,身著鮮艷民族服飾,佩戴銀首飾前往女神梁子石塔前,參加羌民族古老的傳統婦女節——瓦爾俄足。
其實,盛會從農曆五月初三就開始了,由會首組織數名淨身婦女,手拿香、蠟、酒、柏香、饃、刀頭等貢品,結隊前往女神梁子的石塔前,敬祀歌舞女神莎朗姐,請女神賜以歌舞,謂之「引歌」。回到村裡,再逐戶告知信息,謂之「接歌」。五月初四,婦女們忙碌地準備美食,以備第二天食用;未婚女性則精心為情人準備親手繡制的禮物。初五清晨,在晨曦中,開啟塵封的重陽咂酒,祝福全寨人畜兩旺、五穀豐登。薩朗舞是活動的主要內容,由老年婦女領跳,之後,再逐一將歌舞傳授給下一代。男人們則以歌舞附之,並以臘肉、咂酒、饃饃等食品伺候。活動間歇,已婚婦女向青年女性傳授性知識,持家之道等知識。或有情人漫步私語;或女性間相互笑談。累了,婦女們三三兩兩圍坐一團,相互品嚐美食、暢飲咂酒,笑談人生 。整個節日活動持續3天,婦女們盡顯其能,忘情歡跳薩朗,農事和家務事皆由男羌民操持。
瓦爾俄足節由來已久。相傳多年前,日麥咪補(西羌王母)在天上見下界西戎部族婦女社會地位低下,很是震怒,於是決心積善羌家,派納斯姐(羌語:「神塔之女」)下凡,降生在一戶貧苦羌民家中。
納斯姐的父母晚年得子,十分高興,視其為掌上明珠。一年夏天,西王母為磨練納斯姐不怕苦難的意志,布下一場災難,讓其父母染上痢疾先後去世,從此,納斯姐淪為孤兒,只好棄家出走,為人牧羊,那時她剛好13歲。
納斯姐悲痛欲絕,終日以淚洗面,每天把羊群放到山坡草甸上,用歌聲思念亡父亡母,驅散心中的憂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終於有一天,她的歌聲感動了西王母,西王母便派人接她上天。納斯姐臨走時思緒萬千,丟不下故去的父母,丟不下父老鄉親,更丟不下生她養她的這片土地。想來思去,她脫下親手繡的繡花鞋,留在羌山作紀念。
她的失蹤驚動了整個羌寨。男女老幼不分晝夜,邊走邊呼喚她的名字,尋了三天三夜。若干年過去了,鄉親們對她的思念並沒有停息,人們無論上山打柴、積肥,還是狩獵,都希望納斯姐奇跡般出現。
一年農曆五月初五,本寨獵人在「日米柱」(地名)打獵時發現了納斯姐那雙繡花鞋,一時間羌寨沸騰起來,人們奔走呼喊:奇跡出現了!納斯姐變仙女了!後來,羌人為紀念她,便在留下鞋子的地方修了一座祭塔,叫「酷不裡」,至此,就有了農曆五月初五的瓦爾俄足。依照傳統古規,若本寨當年有13歲至50歲婦女死亡,則當年不舉辦瓦爾俄足。
從歷史進程看,羌族傳統節日瓦爾俄足與本民族歷史、傳統文化、古老母系崇拜習俗密不可分。
作為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羌民族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在數千年民族歷史進程中,由於無本民族文字,很多古老民俗及其民族歷史,僅散見於漢文古代典籍中。
瓦爾俄足經歷民間不懈傳承,仍完整保留了古羌固有的獨特民俗文化,它集歌舞、飲食、宗教、習俗、服飾、建築等於一體,能較完整地反映羌族文化梗概,在羌民族民間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研究和觀賞價值。在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羌族瓦爾俄足節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