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經》,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脈經》,全書共10卷,98篇,魏晉時期著名的醫學家王叔和著,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脈學著作,也是脈學的集大成之作,就算在今天它依然是中醫學的基本教材之一。
脈學很早就在中國產生了,中醫傳統的四診法「望聞問切」中「切」就是指的切脈,在春秋戰國時期扁鵲就經常給別人切脈診斷疾病。但是切脈只有一些名醫才能夠用的好,普通的醫生是很難掌握怎樣具體的切脈的,所以秦漢時期脈學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魏晉時期醫學家王叔和在總結前人的經驗基礎上,加上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花上幾十年的時間寫出了一部系統完整的脈學著作——《脈經》。《脈經》具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王叔和將人體的脈相分為24種,並且對於每一個脈相都有具體的描述,方便醫生的診斷;其次,他發明了寸口診脈法, 只需診斷手臂外側的寸口脈就可以診斷人的疾病;最後,他認為診脈時要結合實際情況,如年齡、性別、性格等等,不可機械的診斷。
那麼寫出《脈經》的王叔和是什麼樣的人呢?中醫界有這樣一句話「熟讀王叔和,不如臨症多」,在這裡,王叔和成為了醫學著作的代名詞,由此可見王叔和醫技十分高超,留名後世。王叔和,名熙,叔和是他的字,他是以字行的。王叔和出生於東漢末年的貴族世家,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就是他的同鄉同族,後來因為戰亂,避居荊州,家境開始衰落。東漢末年,戰亂頻仍,瘟疫流行,人民死傷慘重,王叔和見此狀況,發奮學醫,他和名醫張仲景的學生衛汛交誼深厚,有人推測王叔和可能也是張仲景的學生。王叔和的醫術越來越高超,因此後來被魏國征辟,當了魏國的太醫令。王叔和利用宮廷中豐富的醫學藏書和自己平時的臨床經驗,花了幾十年的時間寫出了《脈經》。同時他也對張仲景的《傷寒論》進行了詳細的整理,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傷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