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李商隱的《柳》,寫出了李商隱中年人生的滋味

淺析李商隱的《柳》,寫出了李商隱中年人生的滋味

淺析李商隱的《柳》,寫出了李商隱中年人生的滋味

古代典籍

李商隱《柳》,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李商隱《柳》

傳說,一葉知秋,但如今的城市,法桐作為行道木廣泛種植,卻還是盛綠如稠的時候,所以立秋日,大的梧桐葉會有一兩片落下來的節氣景色是看不到的。但是還有一種常見的樹木,在立秋時節有所變化,那就是柳樹。

柳樹是古老的植物,為中國人喜歡,它枝條柔韌,耐水澇,成活率高,樹木高大,柳枝婀娜,是傳統的家園樹種,古代遠行或者遷徙之時,都要帶上柳條,意味著無論到哪裡都能落地生根,自成家園。柳的諧音同「留」,漢唐之人折柳送人,有留念挽留之意,也有長壽祝福之美。

而隋唐兩代,柳樹用作驛路,河道兩邊的樹,又培植耐看的新品種,比如垂柳,黃金柳,實用和觀賞價值俱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唐朝賀知章《詠柳》

春柳新嫩,跟隨春天的季節發芽,一層風雨一層綠,由若有若無的淺色到深碧,柳葉如芽到如眉,柳枝輕盈隨風而舞,那朝氣,那婀娜,那擬人的神情和姿態,成為千百年美麗詩歌的源泉。幾乎沒人詩人不寫柳的。新柳,柳葉,柳腰,柳舞,迎歡喜,傷離別,都可以在柳樹上找到人類自己情感的影子。

夏天的柳樹,雖然入詩少,但是是田園畫不可缺少的背景。柳樹高大,夏木成蔭。

立秋之後,雖然節氣是進入秋天,但溫度和體感往往停留在夏熱裡,由於水氣蒸發量大,實際很多落葉樹木此時已經不能承受高溫的壓力,開始落葉。柳樹就是其中一種。如果說一葉知秋不專門是梧桐,柳樹也算,只是它的葉子是分批落下的。

初秋,那些發黃的修長樹葉,並不需要風,自己從枝頭飄落,柳葉有一種輕盈之美,它們無聲落下時就像一群群黃色的粉蝶。而枝頭卻還是這個季節的銀綠色,只是漸漸覺得如同頭髮掉落,綠葉不再茂密。

大規模的黃葉是要在晚秋時節才看到的,那是一種金色的壯觀和蕭條之美。

所以初秋,關於柳樹的詩詞不多,因為古典詩詞有字數的限制,很難把握柳樹這種由夏轉秋的細膩變化。既不算繁茂,也不足夠蕭條,對應人的情緒,說歡樂和悲傷都不夠徹底,所以竟無多少好詩。

但是唐朝的李商隱,留下了一首關於初秋的《柳》詩,卻發掘了另一種意境和美,成為初秋寫柳樹的極品。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

初秋的柳樹不好寫,因為此時依然,綠葉婆娑,但綠沒有春天那麼嫩,但也不夠真正秋冬那麼蕭條,彷彿是一個很悶的,沒有華彩和亮點的時段。這種沉悶感也如同季節裡的一些不夠徹底的階段,如同人生從青年走向中年的某些過渡,彷彿沒有多大的改變,但同時又覺得不對勁。

李商隱是有著撲捉情緒情感和季節變化的敏銳的。他說,柳樹曾經追逐著東風,非常浪漫的在春天的風中飛舞,那種輕快已經過去了。

他說,柳樹最美的時候,是樂游原的春天裡,一幅楚楚動人,彷彿無限深情和戀愛的姿態,那種深情之感也過去了。

這的確是個醒目的對比,當然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比如單獨看初秋的柳樹,的確是不知道怎麼寫,甚至潛意識知道它和從前不一樣,但是正是繁茂的綠色也麻醉欺騙了視覺。實際李商隱說的對,這是柳樹的中年,只有在回憶中對比,才發現失去了什麼,失去了青春最柔軟的腰身,失去了春天最飽滿的情感。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那麼現在是初秋季節,微有涼風,也叫清秋。實際這寫的是當下初秋的柳樹,平淡在黃昏裡,還有聒噪的蟬聲,表明是個煩悶的時段。

斜陽柳樹,在初秋並非特別美麗的景觀,深秋才是。蟬聲代表不平,其實在古典意境中代表一種孤獨悲哀不得志的鳴叫。在生活裡,蟬聲代表暑熱未盡,令人心煩。

如果單獨寫初秋的柳樹和蟬鳴,的確沒有美感。但是李商隱是通過對比得來。這沉悶的初秋斜陽裡帶著蟬聲,負重乏善可陳的柳樹,也曾經有過浪漫風情的年輕,它們那個時候,是否會想到自己會是這樣灰撲撲站在初秋裡,經歷這沉悶尷尬的命運?

這首詩單獨每句來看,並沒有奇特。但是連貫起來看,卻有一種人到中年的沉悶,這就是初秋的柳樹對應人微妙的情緒。

尤其是迴響在中年人的心裡。歲月之不可追,是懶得回頭,回頭才發現,時光裡失去良多,那熱情那搖曳那濃得化不開的春情,都已經過去了。

而人如秋柳,立在乏味的中年,看著落落斜陽,無聲聽著在樹上嘈雜的蟬聲,那蟬聲或者是別人的,或者也是自己的煩悶,感受到了揮之不去的壓力。

這首詩寫秋柳,渾厚雋永,寫的是人到中年人生滋味!表達了人到中年,那種生命的流逝和現實膠著的感覺。

他沒有過分寫悲傷,人生彷彿走著走著就到了這裡。甚至帶著一點心酸的調侃,你那時候風華絕代,是大約沒有想到過上現在這種日子吧,但同時又是通透的。這首詩讓很多中年人都有共鳴,負重之多,又往往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繩子趕細的斷,但是已經如此,只能承受。

李商隱是在40歲那年,寫下的這首詩,離他的生命終止還有六年。這一年春夏他痛失愛妻,為了兩個孩子的生活,在秋天拖著有病的身體從長安出發,去四川幕府任職。他看到了初秋的柳樹,已經不復婀娜,而他自身的感情熱情已經被亡妻帶走,不復有尋找新的感情的內心動力,他謝絕了上司給他安排伴侶和眷屬,照顧他生活的好意。剩下的是面對生活的壓力和內心的悲哀。表面看起來還算茂盛的柳樹,如同他自己,承受著秋天到來的無聲悲哀。

李商隱這首詩沒有寫落葉之飄零,沒有寫蟬聲之聒噪和淒厲,在最現實的地方用了最簡練的筆,非常耐讀。相反後人形容起淒涼秋意,身世可悲,總不免用「落葉哀蟬」,比起李商隱來,失去了那種不言能感的渾厚。

而李商隱的落葉哀蟬之感,不是寫出來的,是讓人品出來的。

相關內容: 李商隱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代典籍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