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序》。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王勃,與盧照鄰、楊炯、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他出生於書香世家,祖父王通是天下大儒,其學生隨便列舉幾個都是響噹噹的大人物:
薛收,是秦王李世民的「十八學士」之一;
溫彥博,後來做了唐朝的中書令——也就是實質上的宰相了。
杜淹,唐朝的吏部尚書,他有個侄子叫杜如晦。沒錯,就是唐太宗年間「房謀杜斷」的杜如晦。
《滕王閣序》是千古駢文,曾有人說張若虛的一首《春江花月夜》是孤篇壓盛唐,而王勃的《滕王閣序》是千古駢文震古今。
誠然《滕王閣序》雖只有七八百字,但句句卻皆如珠玉。短短的一篇序裡面創造了很多成語和俗語,如人傑地靈,物華天寶,高朋滿座,萍水相逢……
其中最出名的當屬這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在我們的印象裡,這兩句一般都解釋為落霞與野鴨一起飛翔,秋水和長天連成一片。
然而宋代吳曾有言:「落霞非雲霞之霞,蓋南昌秋間有一種飛蛾,若今所在麥蛾是也。當七八月間,皆紛紛墮於江中,不究自所來,江魚每食之,土人謂之霞,故勃取以配鶩耳。」吳曾言之鑿鑿 ,說「霞」非自然現象之中的雲霞,而是一種類似飛蛾的小蟲子。還說,王勃以這種小飛蛾來配野鴨。
無獨有偶,宋代學者俞元德在其著作《瑩雪叢說》中也指出:「落霞者,飛蛾也,非雲霞之霞。鶩者,野鴨也。野鴨飛逐蛾蟲而欲食之故也,所以齊飛。」
那麼王勃《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該怎樣解釋才好?我們將這兩句所在的段落再溫習一遍。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桂殿蘭宮,列岡巒之體勢。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要瞭解王勃這句話的句中真意,應當從幾方面來分析。
一、從王勃當時的處境來看。
他當時是去往探望父親,在南昌只是匆匆路過,適逢閻都督修葺好滕王閣,為附庸風雅,閻都督才邀請文壇大V王勃為其女婿吳子章站台,所以「到此一遊」的王勃對此地的風物不可能瞭解得如此透徹。
二、從時間上來看。
文中早已點明: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我們都知道蚊蟲喜熱,到九月的時候天氣早已轉涼,飛蛾的數量銳減,不可能大片大片地,如蝗蟲鋪天蓋地而來。如果數量不足以成群結隊,只是依稀的有那麼幾隻,那只野鴨非得那麼費力地扇動翅膀去追逐啄食它們?它一頭潛入水底捕食小魚不來得更乾脆痛快?
三、從空間上來看。
從空間順序上來說,樓閣周邊的景象呈現出遠近錯落之美 。先寫近景: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次寫中景: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最後的是遠景: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既然遠景上,除非王勃有千里眼他才能看清。要不,除非他像現代人一樣拿個望遠鏡才可以。而事實上是,王勃沒有千里眼也沒有望遠鏡。
所以個人的理解是:王勃想極力刻畫出天地之間最美的畫面,光芒萬丈的晚霞佈滿西邊的天空,野鴨在瑰麗的霞光中展翅飛翔,藍盈盈的江水與長天早連成一片,所謂海天相接也就是這種意境。他所要闡明的是自然與生命最終融為一體。
這種感悟來源於他人生中經歷的種種。想王勃當年六歲會寫詩,九歲提筆寫下了《指瑕》,指出顏師古注的《漢書》後有誤,十七歲寫文章《乾元殿頌》給大唐天子,直接被授予「朝散郎」的職務,當上了政府的公務員。又分配到沛王殿下身邊當了辦公室主任,從此好吃好喝,眼看就要平步青雲了。不想卻為一篇《檄英王雞》的文章被剝奪了一切職務,成了布衣百姓。但人脈極廣的他卻因為懂藥理,去到了藥材多的虢州擔任了虢州參軍。
按說到這兒,王勃應該謹言慎行了。可王勃又犯事了,因為他一下子糊塗,把犯了罪私藏在他家的奴隸一刀給剮了。這下好了,參軍成了殺人犯,被直接拎進了大獄。本來王勃以為自己一生就要在牢獄之中度過了。可又趕上唐高宗大赦天下,王勃又撿回了一條命。大難不死的王勃從此對認真思考人生,開始大徹大悟,也寫下《滕王閣序》這一千古名篇。
相關內容: 王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