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所作的《江亭夜月送別》二首,傾述了詩人的離情別意

王勃所作的《江亭夜月送別》二首,傾述了詩人的離情別意

王勃所作的《江亭夜月送別》二首,傾述了詩人的離情別意

古詩賞析

王勃,字子安,擅長五律與五絕,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他的送別詩氣勢磅礡、雄渾壯闊,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王勃所作的《江亭夜月送別(二首)》吧。

人生總是充滿了相逢與別離,於是就有人說,別離是為了下一次可以更好地相逢。可是,有時候,一次別離就更有可能是再不相逢。

是的,人生有大相逢,也有小相遇,大相逢是我們降臨世間與親人的相系,小相遇是我們與親朋暫別之後的相聚;而大離別和小別離,卻格外不同,大離別代表著我們與這個世間所有人與物的永恆告別,小別離成為我們的人生常態,所謂「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大抵便是如此。

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上,送別詩便因為此種人生的小別離狀態,而成為詩歌圈子中獨特的一道風景線。「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的悲傷,「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悲涼,「莫愁前途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勸勉,交織成一幅人生中途上的錦繡畫圖,使人在欣賞流連之餘又歎息不已。

年輕的初唐詩人王勃,不知是喜愛書寫送別詩,還是短短的人生旅程上本身就經歷太多別離,隨便翻一翻就能看見他的送別詩作。時光流逝,往昔如夢,如今讀來,頓時為年輕的詩人不一般的人生閱歷而感慨萬千。

《江亭夜月送別》其一

【唐】王勃

江送巴南水,

山橫塞北雲。

津亭秋月夜,

誰見泣離群?

分別地點似乎總是被安排在江邊,大家彷彿要離聖人歎息之地更接近一些,如此才能方便自己體悟到聖人之歎:「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巴山蜀水在唐代時期,成為偏僻荒蕪領域的某種象徵,這一年,年輕的王勃正旅居在巴蜀之地,所以才會有「江送巴南水」此句。江水悠悠長流,穿山越嶺,恰似我們永遠也無法琢磨明白的自己的苦難人生。

對於接續的第二句「山橫塞北雲」,爭議比較多。有人以為與第一句所寫併合拍,缺乏連續性。但是,卻不知詩人如此相對,暗地裡藏著幾分故意,其以「巴南」對「塞北」,未嘗只是求對偶的緣故。巴南與塞北在當時皆是苦寒之地,兩相對比之下,映照出來友人將要去向的未知遠方,詩人正是以此表達出對友人前途的擔憂之情。

首句說出送別的地點,在第三句裡則點明了詩題,「津亭秋月夜」,把送別之時的場景詳細地刻畫一番。夜色而入秋,愈顯其所寫人生別離之時的寒意濃重。也正因如此,詩人方在最後寫道:「誰見泣離群?」內中疑問,自是悲苦。

王勃的《江亭月夜送別》一共有兩首,一般人都認為第二首在意境和藝術手法更顯得高妙,更能表達出來詩人所要傾述的離情別意。

《江亭夜月送別》其二

【唐】王勃

亂煙籠碧徹,

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

江山此夜寒。

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呢?大家指出就在第一首詩的末尾一句:「誰見泣離群」。固然是用來表現離情,可是卻太過於直接淺露,缺乏詩家所講究的「含蓄婉轉」、「一唱三歎」的韻味。

或許,各人見解不一。如果仔細體味,詩人所說的「泣離群」,此處「離群」二字,最早見於《禮記·檀弓》:「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結合上一句「津亭秋月夜」,大家都忽略了秋季裡最常見的一個物象:大雁!

離群之孤雁,飛掠長空,因失群而悲鳴。這樣的場景,常常出現在秋天的每一個角落。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以為,在送別友人離開的瞬間,王勃的腦海裡恰好浮現出曾經看到過的北雁南飛的畫面呢?如此想來,「泣離群」之孤雁,便變得順理成章得多了。

如果說第二首送別詩貴在含蓄的話,那麼第一首送別詩所呈現出來的宛轉曲折,在山川江月的諸般照映之下,自然而然地把其中的離情別緒包容起來,使人在秋月之夜更加懷念起友人,更加傷感喟歎於和友人別離之憾事。

相關內容: 王勃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詩賞析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